我們的直覺并不是那么靠得住的,進化賦予我們能夠在野蠻環境下生存的能力,但這種能力在現在的文明世界中多少有點靠不住。所以,我們必須能夠認識到,當我們使用我們億萬年進化來的直覺做出判斷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首先找一找,手邊有沒有望遠鏡,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做出天圓地方的判斷,我們做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判斷,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夠看得足夠遠,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是有局限的,因此,不要過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東西。
在《創始人》這本小說里面,作者發明了一個名詞叫做望遠鏡效應,用來描述公司的合伙人之間看自己干的活多看別人干的活少的問題,其實這個望遠鏡效應不僅僅是存在于合伙人之間,他存在于公司管理的每一個方面。
之前看到 caoz 寫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再談技術的價值》,寫的很有趣,我想就這篇文章談一談我的看法。我選了 caoz 的兩段文字:
總有創業者會疑惑,我好不容易找了一個背景資歷特牛逼的合伙人,可是共事一段發現,也沒覺得水平有多高啊,和我之前招聘網站很便宜的工程師相比也不見得高明在哪里啊。別說,這事真挺常見的。在相當多的情況下,優秀的技術保障往往沒有存在感,其價值只有出問題的時候才會被人想起來。
某個公司業務一直發展的不錯,某天老板查工資單,咦,這個運維總監怎么工資這么高,沒見他做啥事啊,好像除了報預算要加硬件帶寬就沒見他給公司做過什么貢獻,也不知道這錢都花哪里去了,hr 過來一下,找個借口什么價值觀不符送走送走,我有個遠房親戚做過網管,管過幾百臺電腦呢, 倆月后,各種運營活動出來抱怨系統支持不住業務發展,漏洞迸發,公司開始請獵頭到處挖資深運維負責人。
某個公司同時啟動項目 A 和項目 B,兩個項目上線后都受到市場好評,訂單不斷,老板開心,但 A 項目很快開始出現大量技術問題反饋,A 項目技術經理敬業又努力,天天加班救火到處跑客戶現場處理問題。B 項目技術穩定支持工作云淡風輕,技術經理天天下班回家陪老婆孩子。然后 A 項目技術團隊不斷擴編,B 項目技術團隊不斷裁撤,最后 B 項目經理被勒令調往 A 項目團隊做技術支持,A 項目技術經理升任總監。
以上案例純屬假設,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但你說我都是無中生有瞎編的么?
在運維,技術保障等領域,沒有存在感其實是技術的最高境界,但是很遺憾,因為沒有存在感,所以往往無法被升職,被提拔,被認可。往往是問題越多,救火越頻繁,存在感越強,越會成為領導喜歡的人才,特別是一些大公司,這種技術價值與所謂公司價值觀倒掛的現象尤其突出。
caoz 這篇文章有很多精彩的論述來證明技術的價值,以及技術不被重視的無奈,但我想談一談我的看法,在 caoz 這篇文章中,最高管理者都是被默認為懂市場懂銷售但是不懂技術,好像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老板都是這樣的,我們不妨換一下,假設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是只懂技術但是其他都不太熟悉,這個老板請了兩個銷售經理 A 和 B,銷售 A 敬業又努力,每天早出晚歸,銷售 B 天天看起來很懶散,不來公司坐班,并且看起來和大家格格不入,大家覺得老板最終會選擇重用哪個人呢?
這個答案很簡單,老板重用的肯定是給公司創造了銷售收入的人,而并不去看外表的努力與否。銷售收入是一個銷售人員的產出,而努力只是輸入,這個在管理其他團隊的時候也同樣適用,我們都知道用銷售線索的數量和質量和衡量市場團隊的產出,我們都知道用員工入職和離職的情況來衡量人力資源團隊,想出這些很容易,但是在我們無法直接看到的地方,比如技術管理當中,我們選擇的相信直覺,選擇了對輸入進行管理。
我們在公司管理過程中,我們一定是要對產出進行管理,而不是對輸入進行管理。不要看工作量,不要看是否加班,而要看團隊的績效是否符合預期。
所以,我覺得技術人員的最根本問題是,你有沒有定義好自己的產出?對于管理者,這個問題則變成了,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應該管理產出?現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都依賴于自己的本能和直覺進行管理工作,而沒有接受過任何基礎的管理培訓。并且很不幸的是,各種無用的偽管理學書籍充斥市場,偽管理學培訓由根本不懂管理的 HR 部門引入公司,這讓本來就糟糕的局面雪上加霜。
一個良好定義的公司,應該就像一輛運轉良好的跑車,對于最高管理者,只需要掌握方向和油門,而不需要知道汽車的每一個零件如何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