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關村創業大街上車庫咖啡館內的創業者們
TechWeb 3月18日報道 文/肖芳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3W咖啡廳2層,人滿為患。在這里正在進行一場創業與股權眾籌融資的分享會,大部分來參會的年輕人站著聽完了近3個小時的分享會。
自從去年6月開街以來,這種超高人氣的分享會越來越頻繁。據創業大街官方給出的數據,本周將在這里舉辦18場分享活動,內容圍繞創投趨勢、產品技術以及人才招聘等方方面面與創業相關的內容。幾乎每場活動,都會出現爆滿的場面,一位經常參加這些活動的創業者告訴TechWeb,自己希望在這種活動中拓展人脈,以便尋找投資或者商業合作。
在這條不足300米長的街道,聚集了超過2200個機構投資人、20多家新型創業機構以及近4000個創業團隊,平均每天誕生36家公司。長期在這里駐扎的創業者,大多為80后和90后,夢想、創業、融資是他們經常談到的關鍵詞。他們之中一小部分人最終拿到融資,但超過50%的人最終選擇放棄。
創業火了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前身是海淀圖書城步行街,在正式更名“中關村創業大街”之前,這里已經有了3W和車庫兩個創業咖啡館。開街之后,伴隨著聯想之星、天使匯等創業服務機構的入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慕名而來。
趴客項目的創始人趙利偉于去年11月將自己的團隊搬入車庫咖啡,相比于附近居民樓動輒四五千塊錢的月租金,車庫咖啡對“駐守者”的要求是每天花20塊錢買一杯咖啡,而且這里24小時開放。趙利偉表示,將團隊搬到車庫,是因為這里更有創業的氛圍。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看看周圍和自己處境相似的創業者們,會得到一些鼓舞。“如果三五個人的團隊把自己封閉在居民樓里或者是在大公司的旁邊,很有可能就放棄了。”
在車庫工作的這半年中,趙利偉的感受是“創業大街火了,創業也火了”。自從去年6月之后,創業大街得到政府很多關注,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科技部部長萬鋼、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等領導均在這里考察過工作。同時,創業大街的也被媒體廣泛報道。百度搜索顯示,與“中關村創業大街”相關的新聞已經超過3000條。
車庫咖啡的一位創業者告訴TechWeb,如今的車庫咖啡每隔一兩天就會有來自政府或者媒體的人過來參觀,自己被問及最多的一句話為“你是創業者嗎?”他形象地將自己和周圍的創業者形容為“動物園里的動物”,天天被各種人參觀。
另一個可以證明“創業火了”的事實是,這個800平米、看上去有些陳舊的車庫咖啡中,每天都有200多創業者在工作。放眼望去,幾乎找不到空座,一張桌子就是一個項目組,還有的桌子被三四個項目組占據。
不忌諱談夢想的地方
3W咖啡的門前掛著徐小平、周鴻祎等互聯網行業“大咖”的巨幅海報,這些明星企業家們被創業者們看做是偶像,他們的創業經歷被這里的年輕人反復傳誦。除了選秀節目,這里應該是最不忌諱談夢想的地方,“只要有想法,流浪漢都可以來創業”和馬云那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是他們的經典臺詞。
這里的創業者被形容為“最有夢想和野心”的年輕人,甚至,來這里考察的政府官員也不吝惜多說幾個夢想??萍疾坎块L萬鋼在這里與創業者交流時表示,創新創業沒有失敗,創業的認識經歷,是一種精神,它豐富了人生,也是造夢的旅程。
非鄰創始人朱辰,從大學時期就有一個做網站的“夢想”,從08年開始就自己嘗試創建了第一個個人網站。在參加了一次車庫的分享會后,他深受這里“夢想者”的鼓舞,將全部個人時間都投身創業之中。
他們的夢想都是什么?在與多位創業者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反復提到的是“做這個領域的第一”、“拿到融資”、“上市”,還有人說是“要超越馬云”。但人人網對90后大學生創業者的一份調查很大程度上揭開了隱藏在這華麗外表下的秘密。調查顯示,50.3%的90后創業者創業的動機是希望發家致富,僅有6.7%的90后表示,創業是為積累實際經驗,即使創業失敗,也是一種難得的經歷。
夢想的力量鼓舞更多有一腔熱血的年輕人投身創業,不可否認的是,沖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探訪創業大街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大比例的創業者在不同的團隊和項目中換來換去。
趙利偉的團隊已經陸續更換兩批聯合創始人,談及此趙深有感觸,“很多人懷著理想主義創業,心浮氣躁,根本沒法做好眼前的小事,一些項目在還可以繼續做的時候放棄了。”
現實沒那么美好
雖然心里夢想著要成為上市公司的CEO,但從創業咖啡館走到寫字樓是一段很長的路途。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們信誓旦旦的上路,在艱難的長途跋涉中,也難免會跌倒。有的爬起來繼續前行,有的就再也起不來了。
朱辰現在的處境就像是跌倒了,在掙扎著爬起來。一年的時間,用于研發的費用基本已經花完,產品無法繼續改進,用戶數也沒有如想象的那樣“大躍進”式的增長。“錢已經花光,這幾個月的精力全部花在找投資上,根本找不到。”朱辰將自己的處境形容為苦逼,因為在投資人眼里,他這個只有大概雛形的產品“無亮點、不深入”。
大部分年輕的創業者都會面臨與朱辰一樣的困難,因為對于沒錢、沒資源、沒經驗的年輕創業者來說,“沒錢無法做出像樣的產品”和“沒有像樣的產品如何找錢”就是一個矛盾的問題。解決不了這個矛盾,就意味著項目死亡。
來自某大學生孵化基地的數據顯示,近六年中入駐該基地的160個項目中,只有62個還在運營,其余近百個項目都已“夭折”。
工作數年后選擇創業的趙利偉則非常清楚這種現實處境。雖然也在四處奔波找投資,但在她看來經歷過的最大障礙是“團隊沒人了”,“聯合創始人離開讓我也猶豫是否還要繼續”。由于早期資金并不充裕,其創業團隊拿到的薪水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艱苦的條件讓一些人最終選擇放棄。
“重新組了團隊之后,我反復給團隊灌輸創業要吃很多苦。”趙利偉表示,創業需要務實,一點點完成目標,夢想雖然讓人激情澎湃,卻沒多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