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輕的時候做過“委吏”、“乘田”。“委吏”就是倉庫的管理者;“乘田”是管理放牧的初級官員。這兩項工作都是“管事”的。孔子管事管的很好,所以兩年之后他就在當地小有名氣了。
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做到中層以上的管理者會發現:其實制度啊、流程啊、法律啊甚至技術,都是人制定的并且因人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修改和調整的。所以孔子說:“古代賢明君王管理國家的方法其實都寫在紙上了。但是這些政策的執行卻是因人而異的。賢明的君王在世就能推廣出賢明的政策,把天下治理好;賢明的君王不在位了,那么這些治理國家的好政策也就推行不下去了。執行起來也就變樣了。
初級管理者剛剛晉升為中級管理者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由“管事”向“管人”的過度。剛剛進入中層的管理者經常會抱怨工作太忙、政策調整太快、環境變化太快。甚至有些兢兢業業、每天加班的中層管理者最后只能下崗、降職,其本質原因就是沒有及時把自己的角色由“管事”轉換到“管人”。管人的本質就是通過別人來實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一個人只能管理10個人左右,這在管理學上叫做“管理寬度”。以企業為例吧,總經理想管理好企業,只要管理好幾個副總和辦公室主任就好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以管理太多的人。管理學上有個小笑話:說耶穌那么聰明,管理13個人還有一個背叛了他。講的其實就是一個管理寬度的問題。
那么怎么來管理很多的人呢,傳統的方法就是編制問題和組織結構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管理十個人,那么這十個人再每人管理十個人,就可以管理一百個人了。可是這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人數超過十萬,那么層級就太多了。層級多的缺點就是反應速度慢。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對心的管理。我們看每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其實都是一個出色的思想家。小到企業大到國家,高級管理者都是對“心”的管理。像喬布斯、杰克·韋爾奇,他們都是企業的靈魂,所以他們的身體狀況、退休與否都關系著公司股票的價格和企業信心。
說有這樣一個管理者,他已經去世2000多年了,可是他經營的連鎖店遍布全世界,他的員工對他忠誠無限,雖然沒有底薪、沒有提成,可是卻統一制度、統一著裝、連發型都是統一管理的。他的房地產遍布世界的名山大川,可是卻不用交資產購置稅和物業稅。這個人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祖。他做到了管理的最高境界------“管心”。
我們認識到管理的這三個境界,我們的職業經理人之路就清晰了。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實踐。
方修廣 2011年季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