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說,從1986年第一次去過日本后,他就開始了向日本學習,那時他還沒做房地產,他最終實踐了一條學習日本并將之與中國現代企業理念結合起來的道路。在中國內地,曾經有過一陣日本熱,但很快就轉成學歐美潮。但在萬科有兩派,一派是學日派,另一派是學歐美派,王石至今都是學日派。
我們來看看王石的經驗之談吧。
萬科不成功都難,因為在目前的中國,對于日本這個國家的優秀之處,大部分人還無法理性地擺脫歷史因素導致的情緒化而選擇對其視而不見,但萬科已經走在了前面。
跟我相熟的人都知道,盡管我并不會講日語,卻是一個“日本通”。所以總有人問我日本和中國的異同、對日本的印象等。實際上,和日本的交流與學習,萬科很早就在做了。我曾表示,如今的萬科,想不成功都難。何以如此大言不慚呢?這和我現在談到的中日異同又有什么關系?
從文化上來說,中國和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而經濟上,日本也存在泡沫經濟。當然,談到日本,尤其是在中國談到日本,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歷史。這段刻骨的歷史,讓我們在看這個國家的時候,總是帶著一種仇視的情緒。當然,歷史不能被遺忘。但政治原因不應該成為我們客觀看待這個國家的障礙,這種情緒會讓我們看不到日本民族以及日本企業的優秀性。
我第一次到日本是1986年,2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我還沒有開始做房地產,那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日本人對工作的態度和對物品的保護。比如在東京,實際上他們當年已經很現代化了,但是仍然有很多舊電線桿被保護得很好,道路維修工人的工作態度讓你覺得他面對的是一件藝術品。
從那之后,我就走上了一條學習日本并將之與中國現代企業理念結合起來的道路。
在中國內地,曾經有過一陣日本熱,但很快就轉成學歐美潮。在萬科也始終都有兩派,一派是學日派,另一派是學歐美派,我至今都在學日派中。
我之所以堅持學日本是有理由的。首先,兩個國家在文化上是比較接近的,歐美國家的現代化都很成功,但在歐美國家之外,成功的實際上只有日本。日本的現狀向我們證明了向歐美學習這條路是行得通的。不過,如今的歐美本身的基礎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客觀地看,亞洲真正進入世界強國的只有日本,所以對于已經成功了的日本,我們為什么不去學呢?其次,中國和日本地理距離很近,坐飛機三個小時就到了,飛到美國、歐洲得十幾個小時,所以選擇日本作為學習和考察對象,效率比較高。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韓國的反日情緒很高,但是它的文化大都是學日本的。
我去東京時參觀了江戶時代博物館,它反映了日本明治維新前的三百年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東京。參觀完那個博物館后,我覺得,即使沒有明治維新,日本現在一樣是現代化,一樣會走向如今的道路。因為你會發現,德川幕府的末期已經做好了現代化的準備。當然,考慮到歷史情感因素,可能我們對這個國家的崛起會有一些微詞。比如我一個朋友說,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日本用中國的巨額賠款做教育資金,所以日本強盛起來了,中國落后了。
這是史實,但客觀地說,這種邏輯是帶有情緒的,雖然這種情緒可以理解。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了,如果成功,可能我們也走上了日本如今的道路。但現在回頭看這段歷史會發現,戊戌變法失敗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那個時候的中國根本還沒做好步入現代化進程的準備。從某種角度來說,改革開放才是中國真正開始做好了進入現代化國家的準備之時。
日本歷史上的大化改新,參照中國隋唐的政治經濟制度,施行了社會政治變革,就是在系統地學習中國;到了近現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崛起后,該是中國學習日本的時候了。從情感上,很多人不喜歡日本,但我們不向日本學習,對日本來說是沒有什么損失的,損失的是我們自己。
日本戰后生活品質和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等很多方面我們是可以借鑒的。中國現在在急速發展,如果中國能更好地發展下去,現在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中國人也可以享受到,但現在中國人過于追求物質上的東西,過于急躁,過于追求形式主義。
在本文開頭,我說萬科不成功都難,因為在目前的中國,對于日本這個國家的優秀之處,大部分人還無法理性地擺脫歷史因素導致的情緒化而選擇對其視而不見,但萬科已經走在了前面。
作為一個開發商,賺錢并不難,但是將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入社會民眾,并獲得共鳴,這是非常難的。萬科一直在做的就是,通過我們使日本在某些方面的經驗在中國得到參考和運用。而他們在建筑和理念上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是將來的中國的趨勢,在這條路上我們先行了一步,做了足夠的準備去引領和接受未來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