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商表示,“如匯率再上調2%,企業將虧本。”因人民幣升值,當前約一成港資中小企業在倒閉邊緣。
匯率再上調2%將難以承受
廣交會第一期撤展這天,來自遼寧的幾個五金礦產商人逗留在廣交會會場外遲遲未離去,圍在一起談論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重創。他們表示,境外采購商態度相當謹慎,訂單較上屆廣交會少了一半。
法力機械公司的負責人陳先生說:“原材料漲價是間接的,中間商可以為終端制造商消化部分價格上漲壓力,但升值問題是直接的。”
今年9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上漲。10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再下一城,沖破6.65關口,達到6.6497,比前一交易日再次升值85個基點。而此前一周,人民幣對美元合計上升了333個基點,幅度達到0.5%,創出匯改以來最大單周漲幅。
陳先生算了一筆賬。法力機械每次的出貨值約100萬元人民幣,在匯率6.6這個基礎上,人民幣每升值10分錢,即減少了約15%的收入。
一家裝拼液晶電視的數碼公司負責人周剛表示,預計人民幣升至6.3,他們的企業就要虧本。
香港中小企業聯合會主席劉達邦表示,一般加工行業的純利在3%-8%之間,人民幣升值完全可以將這部分利潤擠掉。電子行業和首飾行業的利潤稍高,在8%-16%左右,是目前狀況相對較好的行業。
冷清的廣交會
有人指出,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將長期訂單轉化成短期訂單,通過商品提價來轉嫁成本壓力、提高利潤空間。記者走訪了廣交會的家用電器、建筑及裝飾材料、五金等企業,發現企業提價舉步維艱。
法力機械公司的陳先生表示,國外經濟尚不景氣,境外客商對中國企業仍然以壓價為主。報價一高,客商下單就謹慎得多。
隨著匯率的波動,境外客商的采購意愿也明顯處在調整當中。從廣交會的相關數據可見一斑。上屆(第107屆)廣交會第一期境外到會采購商共計104169人。本屆同期,境外到會采購商共計9.8萬人,比上屆減少5.5%。
有三四年廣交會經驗的周剛直言:“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冷清的廣交會。你看看高速公路入口就知道了,過往都要排隊,這次順暢得很。”
一家歐洲家庭日用品采購商Robert表示,目前中國商品的價格仍然可以接受的,但從長遠看,匯率大幅波動將增加不少采購困難。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本月13日發布的中國外貿進出口數據,9月當月進口環比增長7.4%,出口環比僅增長4.07%,致使9月當月順差環比再降15.8%,達近5個月的最低點。
劉達邦對本報表達了對人民幣升值問題的不樂觀態度,人民幣在過往5個月已經上升了4%-4.5%,到年底之前完全有可能再上升5%。
“現在約10%的中小企業的態度是,沒錢賺也先耗著,”該負責人說,“如果人民幣升值持續,又有大批中小企業關門。”
設備改造之惑
東莞一家建材企業的負責人劉先生重新將一項計劃提上企業議程。
7年前,劉先生邀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幫忙算過一筆賬,如果要將工廠內部分生產線轉為自動化,大約花費百萬元人民幣的成本。劉先生當時沒有采納這個改造方案。
“企業有一筆賬,就是勞動力成本與采用自動化設備生產之間的換算。”劉先生說。
在過去,廉價的勞動力遠遠小于機器設備的成本。然而,從2007年至今,因最低工資和工作時長的規定,廣東制造業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5成,約占出貨值的10%-20%。劉先生決定裁員并換上自動化生產線。
劉先生表示,企業進行設備改造的意愿根據行業差異而有所不同。
對于法力機械這類組裝企業來說,人力成本所占的成本僅占總成本的1.5%,而且利潤空間薄弱,顯然不適用于大規模更改生產流程。上海五礦的相關負責人則認為,對于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改造生產線是個偽命題。“例如生產地板磚,就只能以使用人手為主。”該負責人說。
劉達邦提醒,企業要有一定的訂單量才值得投資自動化設備。“否則在開投、測試機器階段就將訂單做完,機器的投入就是一種浪費。”
有言論指出,隨著人民幣升值,購買國外先進設備的價格相對降低,企業可抓住此機會。上述協會負責人直言這不切實際。“國內對進口設備目前征收的稅款高、稅項多,除了進口關稅,還有增值稅。”
格蘭仕部分設備是日本生產的專利機器。但格蘭仕內部人士表示,如果有損壞,要等上半年才能等到日本的專業工程師前來維修,維修成本高達幾十萬。
這樣的設備即使對格蘭仕這樣的大型制造業企業來說也是高不可攀的。按照目前國內機械設備的生產情況看來,有1/3的簡單自動化設備能取代進口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