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第十三篇第二十三章
公元前五二二年冬的一天下午,齊國總裁晏嬰陪同董事長齊景公剛剛打獵歸來,就看到平時最會巴結領導的中層干部梁丘據早已經候在那里了。齊景公很高興地對晏嬰說:“你看,這么多員工,就只有梁丘據明白我的愛好,與我很和諧啊!”晏嬰聽了臉色一變,說道:“梁丘據也只不過是同罷了,哪里算得上和?”齊景公詫異地看著晏嬰說:“同與和有差別嗎?”
晏嬰說:“當然有了。‘和’就如做羹湯一樣,用水、火及各種佐料來烹調魚和肉,廚工燒煮后,加以調和,太淡就加調料,味濃便加水沖淡,使味道適中。這樣調制出的羹湯,喝了內心平靜。領導者和下屬的關系也是這樣。對于任何一項方案的推出,領導者從大局認為它可行,但在細微之處必然有一些不可行的地方,下屬應該直言不諱地指出其中不可行的部分而使這個方案更加完備;而領導者認為該方案不可行但是其中有可行之處的,下屬也應該直言不諱地指出其中可行的部分,而不是看領導臉色行事,以揣摩領導心思為能事。這樣,就可以幫助領導者在作決策時盡量少犯錯誤。這樣的團隊才是真正和諧的團隊!”
齊景公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晏嬰話鋒一轉,“而您剛才說的梁丘據卻不是這個樣子。領導者認為這件事可以做,梁丘據就也說可以做;領導者說這件事不可以做,他趕快也改口說不可以做。就如同用清水去調劑清水,誰愿意喝它?”
晏嬰的這番調和之學的道理也不是晏嬰的首創,而是創建商朝的首任首席執行官伊尹的管理哲學。和晏嬰同時代的孔子,把“和”、“同”之說加以繼承和發展,就變成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的“和”、“同”之較
孔子提出了和諧的原則就是求“和”不求“同”:君子的團隊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而小人的團伙只求一致,而不講求彼此協調。
我們如今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
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作為一個團隊的核心人物,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論做人還是做事。他需要做的是調和團隊內部的矛盾,把大家的智慧歸納、吸收和總結,最后找出最優方案并決策執行。如果管理者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沒有自己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就容易左右搖擺,被其他人所影響。這樣的管理者就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成為他們打擊政敵的工具。這樣的團隊就會逐漸喪失戰斗力,這樣的管理者就是“小人”。
所以,在《三國演義》里,當我們看到劉備被曹操逼離新野,其臣下建議劉備放棄百姓時,劉備不聽,依然帶著百姓一起轉移,使其被動應對,甚至妻離子散;當智囊屢屢建議劉備取劉表而代之時,劉備依然不聽,導致再次被逼迫流離失所;當智囊建議其取川中劉璋之位時,劉備依然認為不可取,因為這偏離了他做人的原則。正是這種種堅持,造就了劉備的“仁者”之名。劉備知道,曹操靠“奸”取天下,他就只能靠“仁”取天下,否則“三分而天下”的夢想沒法實現。同樣的劉備,卻愿意放權給諸葛亮,構建了一個和諧而團結的團隊。雖然《三國演義》有虛構的成分,但大的史實卻依然保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劉備的“君子”之風。大量的歷史人物告訴我們,“昏君”往往都是沒有主見,被“奸臣”所蒙蔽,從而淪落成為其打擊“忠臣”的工具。
二、作為管理者,需要在團隊內部構建一種暢所欲言的環境,保持團隊內部的生態平衡。如同做菜,酸甜苦辣咸,都得有,才有味道。光吃一種味道,總有煩膩的時候,五味輪換,反而日日新,始終保持旺盛的胃口和食欲。
優秀的管理者可以與他周圍的同事及下屬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就在于他能夠聽取其他人的各方面意見,不會因為團隊成員說了不中聽的話或是反對自己的決策而怨恨對方,能夠理解和包容其他人,團隊成員也不會因為他是領導而盲目附和。但平庸的管理者則不然,他不希望其他人否定自己的決議,哪怕是一點點不一樣都不行。他喜歡看到在團隊里面只有自己一個人的聲音,他把這理解為權威。同時,團隊成員對上司的決策也言聽計從,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上司完全一致,而不以原則為重。 企業成長的關鍵,由“團伙”升級為“團隊”
當歷史上的暴秦滅亡后,劉邦明白了“和”的道理,遂有了蕭何、韓信、張良等人才參與的團隊,大家各司其職,使弱小的漢國最終變成了強盛的大漢帝國。而項羽明白了“同”的道理,雖然有著良好的開端,卻連對自己最忠心的范增都氣得大呼“豎子不可與之謀”,最后落得孤家寡人,只得“烏江自刎”,讓曾經強盛的楚國雨打風吹去。
不同的管理者,因為不同的管理哲學,造就了不同的團隊,導致了不同的結局。
盛唐的締造者李世民,正是抱著“和”的原則,才建立了連瓦崗寨的老大程咬金都愿意加入的精英團隊,甚至連敵人的謀士魏征都拉了進來,當魏征屢屢犯言直諫,欺負得李世民下不來臺,甚至在背后都氣得大罵魏征該死,但依然對魏征尊重有加,言聽計從。
當李世民計劃 大臣封德彝廣泛推舉賢才,而封德彝卻遲遲沒能舉薦一人。李世民問其原因,封德彝卻答:“不是我不盡心竭力,而是如今沒有奇才!”氣得李世民說了一通經典的話:“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長處。古時候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君主,難道是從別的時代去借人才的嗎?應當怪自己不能識別人才,怎能污蔑整個時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愧而退。
在司馬光編纂的管理案例集《資治通鑒》中,類似“君子?和”與“小人?同”的興衰案例比比皆是。
靠一兩個英明的領導打造出“君子?和”的團隊不容易,如何讓這個“君子?和”的團隊永續健康發展,而不會逐漸再回到“小人?同”的一言堂的獨裁統治狀態,才是最難的。但僅有三百年歷史的美利堅合眾國卻打造出了一個“君子?和”的政治體制。正是在這種體制下,美國迅速富強,其企業也逐漸成了百年老店式的貴族企業。
掉過頭來看看我們呢!
中國自變革 開放以來,才誕生了真正意義的企業,三十年過去了,“城頭變幻大王旗”、“各領風騷三五年”卻是這三十年中國民營企業的寫照。有權威機構做了調查,統計出中國民營企業的的平均壽命只有三點五年。為什么?
在若干成功的、失敗的企業家痛定思痛的經驗教訓中,我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規律:凡是講求“和”的企業,在跌跌撞撞中基本能一直走到現在,而曾經輝煌一時的、只講求“同”的企業,往往成為瞬間奪目的流星。三十年的經驗教訓,“和”與“同”的背后,就在于企業的管理層究竟是“團伙”還是“團隊”?
“團伙”的特點一般是為了一個短期的目標和利益,大家組合起來“團伙作案”,其做事風格往往是急功近利,貪婪浮躁,沒有什么長期規劃。順風順水的時候,大家各得其所,一旦遭遇逆境,立即作鳥獸散,沒有什么歸屬感。而“團隊”則是為了共同的遠大理想和價值觀,大家組合起來優勢互補,相得益彰,順境中互相提醒,逆境中彼此打氣,邁過企業發展的十個階段“意愿、選擇、定位、目標、戰略規劃、起步、切入、成長、擴張、長壽企業”,最后修成正果。
企業成長最大的坎,就在于“團伙”是否能升級為團隊;在于企業的掌舵者,是否能超越“同”的水平達到“和”的境界。
摸著石頭過河,是我國各色人等給自己犯錯誤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可摸了三十年石頭,總該看清方向了吧,總該吸取一點點教訓了吧!如何在下一個三十年,看清前進的方向,改造自己的團隊,修煉自身,是希望建立長壽企業的企業家們重點思考的哲學命題。近幾年,這些具有使命感的企業家開始重新回顧中國傳統文化,希望從中國先哲的思想中找到命題的答案。方向選擇正確了,答案的獲取也就變得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