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的不確定決定了加息可能性不大
近日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顯示,CPI同比上升了3.3%,高于上月的2.9%,創下21個月來的新高。食品價格更是上漲了6.8%。
造成CPI高企的原因都包括哪些呢?首先就是全國范圍內大面積的嚴重洪澇災害導致糧食、以及其他農產品的歉收,導致蔬菜、糧食、雞蛋一些產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國際范圍內糧食價格的上漲也對國內CPI起到了傳導作用。另外,2009年三季度的基數處于全年的較低區間,這也是造成CPI出現同比較大上升的原因之一。
最重要原因在于,因為2009年信貸的超量投放,以及長期的低利率。大量信貸投放造成了流動性泛濫;并且不像美國的流動性更多集中在金融領域,中國的流動性更多集中于流通領域,這樣就催生了各種價格的上漲。
而由于中國的基準利率遠低于通脹率,已經出現了連續數月的實際負利率,導致投機性需求不斷上升,從而對價格產生較大的上升壓力。
加息可能性不大
鑒于CPI數據再次超過3%的預定目標,央行是否加快加息的步伐呢?這種可能性不大。加息所產生的結果將不僅僅是對物價的作用而且是全局性的,而政府擔心的就是加息后對于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
美聯儲在8月10日宣布,將利率繼續維持在零至0.25%的歷史最低水平,并將通過購買更多國債維持現有資產負債表的債券持有規模,預示美聯儲將實施新一輪貨幣擴張政策,同時也反映出對美國經濟走勢的悲觀預期。日本長期國債市場10年期國債利率曾一度降至0.995%,反映出市場對日本經濟前景感到擔憂。加上歐洲各國實行緊縮的經濟政策,未來中國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而出口可以說是中國經濟原動力,它不僅直接拉動經濟增長,還間接影響到消費和投資,甚至是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從而帶來連鎖反應。因此真正綁架中國經濟的與其說是大家所認為的房地產,倒不如說是出口。
綜合判斷,外需的不確定決定了央行加息可能性不大。加上央行連續四周從市場凈回籠資金,以及政府頻繁打擊對農產品的炒作,都反映出政府針對CPI的上漲,更多是通過頻繁公開市場操作等微調,而非加息這樣的宏觀調控來應對。
企業成本仍然高企
PPI同比上漲4.8% 漲幅比上月回落了1.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了0.4%,減少了價格傳導壓力。但是企業的運營成本上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從中長期來看,無論是目前已有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23個省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還是“收入倍增”計劃,都將推高企業的勞動力成本。
生產和供應需求價格彈性指數較低商品的企業,像白酒生產廠家,將有可能適度提高自身產品的售價,將成本上漲部分甚至全部轉嫁給消費者。而在競爭程度強、市場中生產相似度高的產品的企業,則只能依靠企業間的聯合,采取行業協商漲價的方式。從中長期來看,企業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實現產品差異化的積極性將會有所提高。
* 文 / 李牧群 作者系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