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層管理者缺乏常抓不懈的韌勁,表現為對政策的執行不能始終如一,虎頭蛇尾。
工作之初往往是有組織、有計劃、有宣傳、有動員、有部署、有計劃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工作的展開,開始的熱情逐步冷卻,便少了檢查、忘了督促、丟了推進、掉了考核、失了總結;工作中寬以待己,嚴于律人,常常是決策、計劃、方案一大堆,可就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實,未能將已擬訂的決策、計劃、方案有目的地落實到具體的目標、崗位和員工頭上,也就更談不上制定嚴格的時間表和規范的賞罰措施。這樣的店長必然導致執行越到基層,越是拖拖拉拉、敷衍了事。
2、內設機構不科學。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現行專賣管理系統職能部門設置過多,職能配置不科學,存在大量職能交叉和重疊。加之受社會環境、管理水平、上級要求和實際人員配置中的“因人設崗”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整個中層管理結構配置不合理,為提升中層管理者執行力帶來一系列隱患。一是工作上的“苦樂不均”現象在個別部門較為嚴重。二是部門的責、權、利不均衡,無法制定出相對比較公平、科學、合理、實用的績效考評體系。三是領導者認人為親的觀念作祟,同職級別的中層管理者在工作中得不到同等的禮遇。
3、政策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拖了執行力的后腿。
?。?)管理者出臺政策制度時缺乏詳細的研究、反復的論證和認真的推敲,結果導致政策和制度朝令夕改,讓執行者無所適從。最終出現真的有了好的政策和制度出臺時也得不到有效地執行。因此,決策一旦形成,店長就應率先全力以赴,切忌在工作中走走停停、拖拖拉拉。
(2)政策和制度本身不合理不利于執行。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管理者企圖通過各種考核制度來達到改善執行力的目的,但往往事與愿違。
4、工作上的形式主義和績效上的個人崇拜對執行力的影響。
現實中的店長在履行職務過程中,其職能和效用存在著大量的交叉和重疊,目的都是提供客戶服務,收集供求信息,維護市場穩定。現在的銷量和利潤是與日俱增,可有多少是通過市場宣傳、策劃、調控、運作和搶占而得來的?居高不下的管理費用、有增無減的人海戰術、層出不窮的變換模式在沒有專賣機制的情況能這么搞嗎?當大家都看到問題又都不愿說的時候,就只能互相推諉甚至應付式地執行,必將使執行力大打折扣。
5、崗位績效考核粗略,難以發揮激勵、促進作用。
首先,崗位管理忽視科學、詳細的績效考評體系建設,只能對店長進行所謂的“德、能、勤、績、廉” 簡略性地定性考評,考核結果有失公允。其次,單位行政管理粗放,缺乏規范性、科學性、實用性,很難對中層管理人員進行科學、有效的考核約束。第三,現行考核辦法設置單一,理論上和實踐中都無法對中層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給予較為準確、恰當的評判。第四,重年終考評,忽略日常考評,考評的效用縮水。第五,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主考人不愿意正確評判被考評人員的是非功過,使考核流于形式,挫傷一些人的積極性。
6、管理者的“自我績效”和“自我保護”意識較為嚴重。
在執行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發現:由于中層管理者受自身心態、素質、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只憑個人好惡來判斷工作中的是與非。更有甚者,總認為自己是給老板打工的,企業的效益、形象、發展只不過是領導的“面子、形象、政績和階梯”,企業效益的增減、形象的好壞、發展的快慢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只要保障我到月拿工資、季度得福利、年終有獎金就足夠了,見到好處時,積極踴躍,爭先恐后;發現問題時,或視而不見、裝聾作啞,或歸罪于上級、下屬,或歸罪于變化、收益,根本談不上去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通常是“保位”在先,“盡職”在后,其努力的最終方向不是如何做好工作,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
7、中層的管理者心胸狹窄、推過攬功現象司空見慣。
由于受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聽不進別人的反面意見,且害怕別人功勞大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因而就對成績突出的同事或下屬采用一味壓制的做法,使得團隊無法建立起一種互相合作、互相信任的氣氛;有時為了張揚所謂的個性,不顧流程,忽視職責,不顧制度,四處伸手,與同事或下屬爭功搶名;當工作順利時則四處張揚自己是如何的足智多謀,當工作遇到挫折時便四處喊冤說下屬如何辦事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