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和朋友的交談中,經常談到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并會探討一些管理的方法。
企業里的管理者,基本上分為兩種:一種管理得較嚴格,一種管理得較松散。當然管理的效果會截然相反。
很多管理者,碰到一些難以管理的人員時,就會輕易選擇放棄,對員工的一些違紀行為,也不聞不問,被公認為“大好人”。其實這是在縱容員工犯錯。“大好人”最終的結果:因為管理能力差,不適合管理的崗位。而被降職、降薪、甚至給予辭退-------
其實管理者管理的嚴格,也許有些員工一時不能適應與理解,但員工會被管理出現的效果折服。并會由原來的一時憎恨,轉變成為發自內心的敬佩。
相反對于“大好人”,平時員工會認為他很好,但是當企業因為他們這種人的存在,出現管理上面的混亂,效率不能提高,產量跟不上,質量抓不好,員工不能積極的工作,不能遵守紀律等。最后員工會說他沒有能力,從心眼里瞧不起他。
那為什么,這些管理者在他職權范圍內的事,都管不好呢!他到底畏懼的是什么?其實就是一個字“怕”,說得不好聽點怕得罪人,再嚴重點就是怕被人報復,說白了就是怕被“打”。在當今社會,這種人大有所在。
所以,在這里各位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要對號入座,我是屬于哪類的?
其實只要做到一發現問題,就采取相應的對策及措施,相信這樣的管理者,才是最優秀的,對于管理者來說這尤為重要。
隨機讀管理故事:《兩棵樹,你砍哪一顆?》
老教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又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覺得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于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中間空了,更沒有用!”
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測試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你的目標明確了嗎?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