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聽起來還是有些“玄”,但細一琢磨,大師的這番話其實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因為大凡期望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都能感到這樣一個事實:當今全球的發展面臨嚴重可持續性危機,當代工商業主導的經濟社會系統的規模和復雜性都在不斷增大。而生態系統能否繼續支撐這樣的增長已經不再是一個學術問題。我們的政府已經把可持續發展納入國家政策的核心。然而,在此道路上同行的各主要利益相關方卻仍然在巨大的挑戰和各種問題面前舉步維艱。
而我個人相信,當前社會中可以承擔可持續發展重任的組織非中國企業莫屬。為攻克艱難險阻、實現創新型組織,中國企業將要從過去側重業務和業績的發展,轉而注重組織團隊能力的建設。培育有中國特色的、以團隊成員協同創新能力為根本的管理方法、領導力風格和組織文化功底是可持續發展最重要、最艱巨的基礎建設任務。
我想,和我有共同想法的人并不是少數,彼得·圣吉先生兩次訪華都引來了不少中國企業的領導者前來交流。而大師告訴我們,企業要想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并不復雜,建設“學習型組織”,即持續開發創造未來能力的組織是走向成功的關鍵,其中“共同愿景、跨界合作和系統思考”是完成這場“必要的革命”的必由之路。
大師的話或許沒有錯,但問題的關鍵是——要想跨界合作,一定要先達成彼此的共同愿景,而我們如何才能達成“共同愿景”呢?
就在彼得·圣吉來華和中國企業家們座談的時候,我卻注意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師喜歡交流,于是在發表演講前想請若干位中國企業家先談談自己的想法,我們的企業家們表現得都比較踴躍,但他們發表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之后,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是滔滔不絕地發表起自己的意見。
這樣的場面我們并不陌生,當我們在和自己的同事、屬下乃至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溝通時,又有誰會靜下心來傾聽對方內心的想法呢?
前不久,看到一篇小短文,描寫了一個注視雪花飄落的盲人在會心地微笑,令我久久無法忘懷。盲人怎么能注視雪花呢?我確信是他聽到而不是感覺到了雪花的飄落。他肯定聽到了落雪的靜默。他傾聽,因為他的內心是沉靜的。
人們習慣于世界的嘈雜和混亂, 能安靜下來是多么的不易,但內心的安靜卻能讓我們回歸自我,讓我們有機會探索內心,拋開固執之見,學會更深入地感受身邊的一切。
尼采說過,我們最重大的經驗即是我們最靜默的時刻。的確,只有在靜默中,我們才能傾聽。如同那個注視著雪花飄落、并向自己發出會心微笑的盲人, 我們在靜默時刻才能學會傾聽更多。
耐人尋味的是,在英文的拼寫中,靜默(Silent)和傾聽(Listen)有著相同的字母, 但排序不同。這使我又想起了我們“神奇”的漢字,在繁寫“漢字”中,聆聽的“聽”是這樣寫的——“”——用“耳”、用“心”、用“目”;而現在的簡化字,“聽”是一個“口”加一個“斤”,好似一斤的大嘴在“狂說”不止……
《大學》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建立共同愿景是強化組織凝聚力的基石,也是企業通過跨界合作步入新利潤區域的基礎,但要想建立共同愿景,就要求大家真正學會相互“聆聽”,而不是一味地彼此“訴說”。
具體來說,這就要求在集體思考層面開發聆聽、對話、共識和形成共同愿景的能力;進而在行動層面完善管理體系和規則;并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物質層面的團隊功能與業績的提升。而最終結果會上升為團隊精神層面的新的價值、文化、心智模式和人天感悟。這一團隊智慧和能力的形成過程,不正是“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大學》之道嗎?
于是反過來,我們可以在《第五項修煉》增訂版里看到彼得·圣吉先生對我們的忠告:“理解領導力變革的第一步,就是領悟到我們的領導力必須通過修煉,通過我們大家都參與的修煉,才能實現。大多數修煉傳統都聚焦在個人身上,而建設真正的學習型文化所要求的修煉,除了個人方面以外,還必須依靠團隊,即依靠集體智慧也同時生發集體智慧的、真正的共同思考和共同行動,必須在工作團隊中培育。同樣,建立共同愿景的能力也不是個人的技能,它要求大家先真正學會相互聆聽。”我想,用這個“”字也許更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