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999年開始研究企業危機,先后給中國國家電網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等很多大型企業和國內部分小企業做過
危機管理
的學習
。乳業也有不少企業接受過我對危機的學習
。可是,危機依然十分頻繁地發生。
普天盛道公司現在主業做
營銷
策劃
,幫助企業快速提升品牌和銷量。可是,危機卻往往能夠快速將多年的積累消耗,甚至于一下將企業擊垮。以下觀點和戰斗在危機公關展現的朋友們分享。
尖刀上的舞蹈
這幾年似乎不是一個什么好年景,幾乎每個月都有企業危機爆發。有媒體報道說:中國進入了企業危機頻發時代,這雖然有一點聳人聽聞,但仔細思量,似乎其中也有一定道理。
正視企業經營行為,你就會發現在中國市場上的企業危機是無處不在的。一方面,對于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來說,只要企業要生存、發展,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問題;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可怕的是在一些行業,有的企業本身就存在違規行為。
這些危機或明或暗地潛伏在企業周圍,一旦外部條件成熟,就會立即引發危機,給企業造成災難。
那么,我的企業危機到底在哪里?這就是很多企業家頭疼的事情:一方面一些危機潛伏在企業的經營之中,企業家急于找到危機,但是卻無從下手;另外一方面,很多企業實際上已經處于危機之中,但是卻視而不見,根本看不到危機。可以說,我們周圍好多企業都是在尖刀上跳舞,雖然有時候優美的舞姿掩蓋了危機,但卻無法掩飾事實的真相。最近幾年隨著媒體的自主性逐漸增強,很多企業的危機被頻頻曝光,這已經說明,對企業危機掩耳盜鈴或者存僥幸心理已經沒有市場。
絕不是危言聳聽,在現今傳媒業十分發達的形勢下,一個小失誤、小問題被曝光,如果處理不好,都有可能導致企業全局失敗。
雖然現在的企業家們都普遍關注危機公關,具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但是往往還是找不到防范危機的有效途徑。
公關的根本方式是溝通,通過影響人的意識形態以達到影響人的心智的目的。危機公關的目的,就是與媒體溝通、與消費者溝通、與社會公眾溝通,甚至與政府溝通,以影響其對企業行為的評判,將負面影響控制到最小。
狹隘的危機公關指的就是危機發生后企業采取的措施,而筆者認為整整系統完備的危機公關應該可以分為危機前、危機中、危機后三個階段。根據近兩年來處理危機公關的經驗,筆者在這三個階段各提出一些觀點,希望這三道堤壩能夠堵截危機這個洪水猛獸。
第一道堤壩:
預警系統:給企業引進體檢員
在我們周圍,經常看到的危機公關都是等到企業發生了重大危機,甚至已經不可收拾的時候危機公關才啟動,這往往給企業造成了十分慘重的損失。所以,在筆者給企業服務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問的問題是:這個危機是不是可以避免的?怎么才可能將損失降低到最小?要避免危機應從哪里入手呢?
在危機公關理論中中,筆者主張危機公關不僅僅要解決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危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如何避免危機的問題,這就需要建設一個比較完備的危機公關預警系統。
任何危機在發生前都會有一定的蛛絲馬跡,即使是突然發生的危機,其實早就有萌芽存在。在企業的日常經營中,其實就應該導入危機公關預警的系統,有了這個系統,企業的危機就很快能在萌芽狀態被發現,危機基本上不會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是中國大多數企業都忽視了危機預警機制的建設。
我們都了解“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病在腠理、在肌膚、在腸胃,都是危機公關預警系統要承擔的主要掃除任務。筆者根據其中危機萌芽的輕重程度將危機分為一、二、三級預警。扁鵲在這里就充當了一個危機預警管理的作用,企業體檢員扁鵲發現了萌芽的危機,十分想在危機萌芽狀態時消除危機,但是企業家蔡桓公卻因為沒有看到真正的排山倒海的危機,所以不愿意相信扁鵲的危機忠告,最終給世人留下千古笑柄。
在企業經營中,像蔡桓公這樣的企業家不在少數,所以危機預警系統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企業家的認識問題和觀念問題。這個也是預警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問題。
其次,要建立一個精兵強將的公關部。這如同給企業引進一位扁鵲,讓他們充當企業的體檢醫生,對企業的危機信息進行分析,并進行在萌芽狀態的消滅。
這需要通過建立一種企業機制和決策系統,在危機預警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決策。所以企業家或者直接的決策人要參與危機預警管理,這就需要公關部門能夠和直接的決策機制直接對接。
在筆者的調查中,在國內的大多數危機中,有80%的危機都是因為決策不及時造成小危機轉變為大危機的。所以說解決了決策問題實際上就是解決了危機預警的有效性問題。
那么,從那些方面進行企業危機的預警呢?根據筆者的研究,危機萌芽的出現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危機萌芽大致上可以分為利益驅動型、自然災害型和對手陷害型三類。
利益驅動型可以分為企業內部和外部兩種。大致可以在
企業管理
制度變化、人事調整、股權調整、市場利益變化、選定或改變重大投資方向、經銷商政策等方面入手,凡是企業內部的利益有變動,企業外部的利益和別的企業的利益有沖突都有可能引發危機;
自然災害型危機大多難以預料,但是如果預警機制很好,也能發現蛛絲馬跡。大致可以在行業動向、上游供應商、原材料、下游
銷售
、產品質量、行業生產事故、技術指標等方面入手;
陷害型危機最難以預警,前幾年的家電業的陷害型危機很多,最近兩年食品行業也有很多企業的危機是由于競爭對手的陷害產生。這就首先要求企業安全生產、不搞虛假。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只要我們在經營上遵循法律,遵循市場原則,那么就根本不害怕這種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