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搜索》中頻繁閃現的搜索引擎,人肉搜索可以是最普通、最微小的一個動作,你可能也做過:在某個無聊的晚上,在搜索引擎中輸入自己的名字,找找同名同姓之人;在職場社交網站扒一扒單位薪資待遇、人事情況;在人人網、開心網打聽久未聯系的同學或前任;在問問、知乎、天涯上發帖求最好的旅游路線;潛在貓撲、水木里跟帖起哄,爆料點評范跑跑、郭美美……
人肉搜索可以是網絡通緝令,也可以是網絡求助帖,凡是以人為中心,通過在社會化媒體上的提問,其他網民利用人工參與來挖掘、提煉、匯總、提交、反饋答案的行為,都可以算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可以是私人化的小圈子事件,也可能是區域化、社會化的集體事件,但其所有的發生源、話題制造者和幕后推手,都是以人為中心。
那么,人肉搜索從網絡生態到社會議題再到商業契機的發展路徑如何?對青年人來說,他們如何看待人肉搜索這把雙刃劍?又如何為人肉搜索對象支招呢?
騰訊搜搜(www.soso.com)作為中國青年網民最喜愛的搜索引擎之一,長期關注青年群體的發展。本次騰訊搜搜與零點E動 營銷 共同打造的“搜搜更懂你,在壁櫥社區討論時下最IN話題”年度活動中(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通過每月發現年輕人最關注的熱點話題,在壁櫥社區(www.51bichu.com)開展針對熱點話題的青年人交流、討論、投票和分享活動,洞察青年群體的價值觀、消費行為等趨勢變化。
人肉搜索是把雙刃劍
針對今年上半年互聯網上發生的12組典型人肉搜索事件:白血病女孩魯若晴、干爹和小短裙事件、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和杭州最美司機吳斌等,壁櫥社區和騰訊搜搜數據研究中心發現,總體來說,青年男性(80后、90后)對人肉搜索的關注程度高于 女性 (57.2%、42.8%);其中,男性對見義勇為和道德爭議性話題(如干爹、小短裙事件)的搜索興趣更濃。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的人肉搜索關鍵詞中,公眾搜索和討論正向積極事件(68.3%)的比例高于負面事件(31.8%)。以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托舉哥周沖三個事件為代表,6月有近12萬青年網友在不斷關注與熱議。不過,90后對娛樂八卦、道德規范層面備受爭議的話題關注度高于80后。
人肉搜索在中國近二十年的歷史,經過了潛伏和萌芽的初期階段,期間主要是個別社區 論壇 和少數網民,通過BBS針對一些文化娛樂、音樂電影主題開展討論,但信息搜索仍以網絡數據為主,人際傳遞為輔;隨著網民網絡輿論群體行為的不斷參與和公民話語權覺醒,人肉搜索在幾個有代表性的典型社會熱點事件推動下空前爆發,甚至出現萬人追緝、全民追蹤的態勢。期間,方舟子的《新語絲》電子雜志在學術圈小范圍開展的學術打假已經具備人肉搜索雛形,但并未在社會公眾范圍有更大的影響。直至2005年前后,“虐貓事件”、“銅須門”、“姜巖死亡博客”、“真假華南虎”、“地震遼寧女”等極具社會爭議、新聞時效性強的事件接二連三在網絡引發廣泛關注,傳統主流媒體相繼參與進來,甚至司法部門也介入進來。從此,人肉搜索成為中國互聯網生態中最為特別和重要的組成部分。
人肉搜索是把雙刃劍。積極方面,它發出正義的號令,為弱小鳴鼓,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讓普通人把握話語權的麥克風,擴展了公眾知情權,促進了社會參與式民主的發展,維護公共道德。
然而,人肉搜索也有著魔鬼的一面。“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當被搜索對象的生活社交圈子、聯系方式等各種隱私被赤裸裸暴露在網民面前,或被惡搞圍攻,或被現實騷擾,公民的隱私權、人身自由、生活質量和心理都受到嚴重傷害。這些在正義的旗幟下偏離方向的激進、盲從和無理的群體行為,將人肉搜索與網絡暴力劃上等號。還遠不止這些,網絡信息的繁雜難辨也讓人肉搜索有可能淪為不良動機和某些圈套的幫兇,既愚弄大眾,又給當事人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網民和媒體對待人肉搜索的態度愈發理性,不再盲從跟隨和起哄,更多網民開始謹慎對待,而傳統媒體更不輕易跟進。
人肉搜索帶來新的 商業模式
人肉搜索,以人為中心,一方呼吁,八方響應。人肉搜索的擴散機制和特征也為企業和個人帶來更多的商業模式與營銷手段。
首先,從人肉搜索技術層面衍生出來的有償“人肉搜索引擎”與“人肉搜索平臺”,正逐漸成為新的市場機會。通過搭建人肉搜索平臺、開發人肉搜索引擎、用戶付費獲取信息的形式創造利潤。例如,社會化求職招聘網站,通過收取一定費用,提供更多關于雇主和招聘對象的信息;運作較成熟的貓撲人肉搜索板塊,以Mp虛擬幣作為懸賞金或真實貨幣作為酬金,搜集信息線索。國外也有一些類似的實行交費注冊、有償信息提供的內幕網、交換網。
其次,個人利用社會化網絡進行人肉推銷模式,也成為中小網商與個人的生財之道。“淘客推廣”、“導購”模式在電商平臺、微博平臺為產品、服務做宣傳正在流行:“淘客”通過微博、論壇發帖回帖中植入代碼,一旦消費者瀏覽他們推薦的信息并點擊購買,商家向“淘客”支付傭金。有消息提到,“淘客”抽取傭金比例一般在3%左右。
最后,企業和個人植入、制造或借勢人肉搜索事件進行營銷。相比傳統的營銷宣傳,一些營銷機構或品牌開始利用人肉方式,進行病毒式傳播。通過策劃好橋段并控制發展方向,進行線索預埋,制造人肉搜索過程借勢傳播。目前常有的兩個手法是:其一,企業將自己的品牌隱形植入人肉搜索過程,在人肉搜索大軍的挖掘中逐漸呈現相關的品牌信息與品牌形象;其二,企業直接參與制作網民感興趣的網絡熱點事件,在話題討論中,揭開產品或內容的面紗或者直接促使自己的品牌、產品被廣泛討論。比如早期的“紅衣妹妹”、“賈君鵬”、“聯想紅本女”和“后舍男生”等事件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人肉營銷的空間與潛力還有待發掘,但其中存在不少風險,尤其是植入、借勢營銷方式,都是通過網民群體效應間接達到推廣作用。如果內容真實性、相關人員的隱私保護及 企業公關 應對等工作沒有處理周全,極有可能引起網民質疑與反感并起而攻之,結果是得不償失。所以,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策劃與執行務必謹慎,要遵循隱蔽性原則,注重保護隱私并規范操作,不可過度強加信息,不可打擦邊球。在互聯網時代,企業信息越來越還原真實和透明,只有真正值得信賴的產品與品牌,才能最終贏得網民的好感和信任。
如何應對人肉搜索
對于資深網民來說,人肉搜索已經成為互聯網行為的一種常態,利用網民群策群力,為自己支招,可以搜集更多“人肉嫌犯”的信息
壁櫥社區青年網友表示,他們最經常使用的是:使用搜索引擎(73.8%)和到搜索對象的社會化網絡中查找(69.1%),而對于使用地圖搜索定位(19%)、需要查找目標對象ID、郵箱、IP(23.8%%),青年網友表示,自己用得少,關鍵是技術無法實現。
有人肉搜索就有反人肉搜索。當我們成為被搜索對象,該如何見招拆招?壁櫥社區的青年網友總結,避免自己的網上痕跡被人輕易找到或破解是反人肉搜索的核心。在具體操作方面,建議網友在撰寫和發布個人信息、管理日常賬戶時要注意如下“五個不”:不隨便填寫,不輕易公布,不用一個名稱通行天下,不止一個密碼,不用關聯性強的昵稱(如跟自己的工作、職業、單位、姓名有強關系,容易被人聯系到的名字)。
當然,壁櫥社區網友提到最多還是—“身正不怕影子斜,遇到人肉搜索淡定冷處理”,規范自己在網上、現實生活中的言行,負面的人肉搜索自然遠離自己;如果做好事或者正常溝通發現自己被人肉搜索了,也不必過分擔心和參與其中。沒有話題點,網民的關注度自然無法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