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平軍還在永安的時候,東王楊秀清的部下因急于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籌集軍糧的任務,割了老百姓的稻谷。事后,楊秀清認為事情相當嚴重——尤其對于剛起家的太平軍的形象和聲威的影響極大。于是他馬上下令:趕快把稻谷全部奉還,并向老百姓道歉。為嚴明軍紀,還下令將兩名肇事軍官當眾斬首。在百姓百般求情之下,“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下令將兩名軍官各打軍棍一百。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命令打他的部下之前,他命令他的弟弟先打他一百軍棍。此時的東王,可謂是軍紀嚴明,以身作則,言出必行,也從不逃避責任;而這樣的領導對其下屬的號召力必然是強大的。
一名好的領導,首先必須把領導當做責任而不是地位和特權。在出現差錯時,他一般先責備自己;在必要的時候,他應當樂于為下屬承擔責任,因為,在很多的情況下,下屬的過失和錯誤,正反映著他管理上的漏洞和問題。
正是因為楊秀清認為他對下屬的錯誤負最后的責任,所以他把下屬的錯誤看成是自己的錯誤,把下屬的成功也看作是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威脅。正因為他知道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負有最后的責任,所以他才不怕自己的助手和下屬的力量。因此,他往往希望有得力而不是無能的助手,他鼓勵他的下屬,提攜他們,并為他們的成就而自豪。
什么時候堅持以上原則,就有高效有力的領導;什么時候放棄了上述基本原則,對下屬的領導就必然低效無力。這一點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從楊秀清后來逐漸發展到悲劇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示:當太平軍節節勝利后,楊秀清就逐漸變得不像他在永安帶兵時那樣了,到了南京后幾乎完全變了樣,到最后竟然做出當著眾多臣子的面杖責天王和*迫天王給他加冕等得意忘形之事。故其下屬韋昌輝等人在天王的默許之下對東王府所進行的駭人聽聞的清洗也就成了必然。
在楊秀清的成敗變化過程中,最為核心的變化在于,他不再繼續將領導當做一種責任,而是當做一種地位和特權。在這種思想意識影響下,他就必然擔心他的下屬會超過或替代他。從此,鼓勵下屬變成了壓抑其積極性;提攜下屬變成了壓制下屬;對下屬做出的成績感到擔心代替了自豪感。
我們可以考察一下中國歷朝歷代農民起義中農民領袖的歷史,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個原因是共同的,即他們在取得較大進展后,就往往拋棄了他們早期成功的最重要的法寶——將領導視為一種責任,而不是一種地位和特權。
其實,帶兵打仗與管理下屬雖然有很多不同之處,但相似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一樣多。怎樣做好一名領導,從楊秀清自杖一百軍棍,到杖責天王,到*迫天王加冕,再到東王府被清洗的興亡過程中,我們也許可以從中得到有益于
企業管理
的一些啟示。
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責人先責己也是防止犯錯誤的最有效的方法。盡可能多地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下屬肯定會欣賞你的這種風格而會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除非與你在一起工作的人都是忘恩負義之輩。
同樣,當你所在的部門成功地完成某項工作后,作為主管你也千萬不可個人貪功,應當歸功于你的下屬,這樣做只會對你更有利。
在商業競爭中,如果你想“獨占”成果和榮譽,那就注定要失敗。有一次,某公司頒發年終獎金,
銷售
部門的常務副總經理請在過去的一年中銷售業績最好的兩位
營銷
地區經理談一下獲獎后的心得。其中的一位地區經理帶著滿臉的驕傲神情說道:“我擔任這個職務僅僅三個月,不過,我還是愿意說出我個人一些不成熟的經驗供大家參考。自受命以來,我每日
都在不斷地思考和尋求改善……”在他這樣滔滔不絕地夸耀自己的才能時,臺下的人都開始不耐煩了,尤其是與他在同一個部門的銷售人員,每人臉上都浮現出不屑和憤怒的表情,他們的主管將所有的功勞都歸功于自己,幾乎完全抹殺了別人的功勞。此時此刻,主管營銷的副總經理一般也可能會產生這種感覺。接著,輪到另一位地區經理做報告,他先謙恭地一鞠躬,然后從容地走上了講臺:“我們能獲得這項榮譽,應完全歸功于與我一起工作的所有同仁,他們是這樣的熱心和努力地工作……”相比之下,此時的氣氛顯得融洽而愉快,至少不那么令人生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