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經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的發展基礎。但還很少有人知道,它還是一部蘊含許多管理理念的管理寶典。
《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哲學思想就是“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句話的意思是,假如一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不要盲目地治療肝臟,還要從其他未生病的與肝有關的臟器著手。在中醫中,五行的相克相生是很重要的理論,因為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心屬火,木生火。所以治肝要從五行與肝有關的腎臟和心臟上著手治療。如果把生木的水和木生的火治理好了,肝就治療好了。這也是中國人與國外的邏輯推理思維不同的地方。國外的醫學專家當聽了治肝應先治腎和心這個論點,肯定會一頭霧水,不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是中國化的思維是整體思維,肝出現問題,必定要找出肝會出現問題的源頭活水,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更多有關中國化管理相關觀點,可以參見著名 國學 專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