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對“企”的經營
正所謂企者,人去則止也。這里的人包含了兩類人:一類是來自于企業內部的員工;一類是來自于企業外部的客戶。是員工至上,還是客戶至上?盡管“客戶就是上帝”的說法充斥著市場,然而在真正的經營過程中卻不免左右搖擺。作為個人,我更傾向于員工至上的說法。至于“顧客就是上帝”,只不過是說給客戶聽的。平心而論,在日常的消費中,有多少消費者在體驗到的服務中感受到了自己就是上帝?偶爾體驗到一次上帝般的服務,也未曾深入的想過。其實,提供上帝般的服務背后,一定是員工至上的經營準則在支撐。正如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所說:員工第一,客戶第二;只有員工滿意了、開心了,才能讓客戶滿意、開心。某保險公司工會在《致全省系統員工的倡議書》中也有曾提到:“要服務好客戶,首先要服務號一線,要讓客戶滿意,必須讓沖鋒在前的員工感到公司有家一樣的貼切和如意。”這句話本并沒有錯,然而這份文件的題目卻發人深思:究竟哪些人員才算是“系統員工”?僅僅是與公司簽有合同的員工,還是也包含簽有外包合同、代理合同、甚至是無合同的員工呢?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這家保險公司至少在經營上已經有了“員工至上”的意識,盡管這份倡議書僅僅是來自于工會,且僅僅是一份倡議書。在 零售 業,沃爾瑪創造了“顧客就是上帝”。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也僅僅看到了沃爾瑪對眾服務的一面,卻忽視了沃爾瑪內部對員工的尊重。沃爾瑪在經營中強調“顧客就是上帝”,但更加強調“尊重每一位員工”。“我們的員工與眾不同”,在沃爾瑪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更是沃爾瑪成功的真正原因所在。也正是對于員工的尊重,讓員工引以自豪,并得到激勵,從而“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才得以貫徹落實。
理解對“業”的經營
大板謂之業。然而這并不等同于,只要版圖做的夠大就成就了偉業。企業所要經營的業務范圍、業務目標首先都要以戰略的形式制定出來。一個缺少清晰戰略定位的企業,就像沒有舵的船一樣。對于一個戰略缺失的企業而言,更是宛如一只無頭的蒼蠅,在市場中亂竄,不但讓消費者感到迷惑,即便是對于自己的員工來說,也會倍感迷茫。對于尚未成熟的企業而言,做大似乎是一個很好的目標;然而對于一個成熟的企業,又該如何再做大呢?對于“業”的經營,是先做“強”,還是先做“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更傾向于認為要先做“強”,而不是“大”。漢語里有個詞叫做“強大”,而不“大強”。做強了,大師順其自然的事兒;做大了、卻不夠強,猶如根基不牢的大廈,一夜可傾。在這方面,三鹿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此外,鄭州紅高粱也是個不錯的例子。倘若見過紅高粱當年的招牌,那么無疑會發現紅高粱的標識與麥當勞頗為相似。沒錯,紅高粱的老板當年提出:哪里有麥當勞,哪里就有紅高粱。這么多年過去了,他進進出出、幾番創業,麥當勞倒是開遍了全球,而他的紅高粱卻一直未能打出河南,更談不上達成夙愿。如果當年不是一味地追求做大,而是踏踏實實做強,恐怕就不是今天的局面了。如果不了解這家紅高粱,那么不妨在來看下當年紅極一時的亞細亞。研究人員中對于亞細亞的瞬間倒閉說法不一,或是團隊管理、或是資金鏈。然而據知情人透露,亞細亞當年的團隊管理者極為年輕化,以至于當年去外省收購當地一家超市時,派去的不過20歲左右的幾個小姑娘。乍聽起來總會給人一種“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感覺,然而當時的亞細亞管理團隊背后卻有著不少“高人”在出謀劃策,否則也不會一時間,聲名鵲起。
至于資金鏈條的問題,由于一直在尋求擴展,一時難以梳理,加上當時信息技術不夠發達,也是難免的事。但對于一個生意火爆,擁有全國各地的經營網點的亞細亞,資金問題不足以導致其倒閉。個人認為,其吃虧還是吃到了不夠“強”上。民間有一說法:打鐵還需自身硬。對于亞細亞而言,只顧的打鐵,卻疏忽了加強自身鍛煉。對“業”的經營,首先在“強”,而不在“大”。 正所謂,人去則止也。對于企業的經營,首先在于對于人的經營。大板謂之業。成就大業,首先要把板子做硬朗了。什么是經營企業?就是對人的經營,對業的經營;而關鍵在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