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一家企業的月度 銷售 經理會議上,經理們紛紛提出要“加強團隊建設”,我冷不丁問一句:“什么是團隊?”與會者一時語塞。我又問:“一個由6名主攻手組成的排球隊是不是一個團隊?”大多數經理說“不是”。我告訴他們:“你們的 營銷 團隊可能就是這樣的團隊。”
診斷:當一些經理講“加強團隊建設”時,實際上指的是“加強團隊文化建設”,主要是搞一些激勵士氣的活動,加強凝聚力。很多本土企業根本就沒有營銷團隊,只有人的組合,而把一群人組合在一起并不能組成一支團隊。很多企業的營銷團隊只不過是為了管理的便利,按地域把一群人強行“集合”在一起管理而已。
如下是就團隊問題與一線分公司經理的對話:
業務員關心團隊目標嗎?
——業務員只關心自己的銷量目標,團隊目標與業務員無關,只有我關心團隊目標。
業務員之間有分工協作,相互支持嗎?
——業務員在各自的市場做自己的事,基本沒有聯系,也沒有分工協作。
業務員什么時候才有團隊的感覺?
——除了開會在一起的時候像個團隊,平時沒有團隊的感覺。
團隊并非人的簡單聚合,一個有效的團隊必須具備四大要素:共同目標(團隊目標優先于個人目標,個人行為有助團隊目標的實現),組織認同(心理上認同團隊,行動上服從團隊)有效組織(相互分工協作),團隊首腦(讓團隊成員臣服)。這樣的團隊才能實現“1 1>2”的效果,而團隊的目標恰恰就是實現“整體大于個體之和”。
一個排球隊,有一傳、二傳、主攻、副攻、掩護、防守等專業分工,他們相互依賴、相互補充、想到支持,這樣的團隊才能贏球。因此,由6名主攻手組成的球隊,由于無法完成團隊目標,不能稱為團隊。
團隊必須有結構
典型現象:一支全部是三流球員組成的球隊很難贏球,一支全部由超一流球員組成的球隊經常也贏不了球。
案例:一家中型企業的業務員原來以跑單幫為主,后接受建議組織營銷團隊“市場突擊隊”,每個突擊隊4-6人,輪流啟動各個區域市場。兩個分公司經理在組織“市場突擊隊”時,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思四路和方法:一隊的人員結構是:隊長1名 有經驗的老業務員2名 3名新聘業務員。這支突擊隊很快打開了市場,并被公司樹為樣板市場。一年后分公司經理被提拔
營銷總監
。另一人想打造一支強大的隊伍,要求每個隊員都精明能干,結果花了很長時間才湊足一支突擊隊,但不久就因為內部矛盾而解散,老總一怒之下把他解職。
診斷:關于諸葛亮與臭皮匠的組合,有多個版本。
“三個臭皮匠,等于一個諸葛亮。”這是千古流傳的版本。這個立論的成立有一個重要的前提:臭皮匠之間各有所長,相互補充,成為一個優秀的團隊。如果不能相互寬容,鬧起內耗,力量相互抵消,還比不上一個臭皮匠。“三個和尚沒水喝”就是這個理兒。
“三個諸葛亮,不如一個臭皮匠。”今人版本。諸葛亮固然厲害,但一群諸葛亮是否依然厲害?如果每個諸葛亮都有自己的主意,又互不妥協,則會形成內耗。同時,即使諸葛亮們有無數錦囊妙計,又有誰去執行呢?“一山難容二虎”就是這種組合的結局。
“一個諸葛亮領導三個臭皮匠,等于四個諸葛亮。”這是杜撰的最新版本。類似的版本還有“一只狼帶領一群羊,相當于一群狼。”由于引入了結構,就有分工負責,有角色扮演。諸葛亮當仁不讓地要承擔領導、指揮、出謀劃策的角色。臭皮匠們自知能力不行,甘當配角,悉心聽從諸葛亮調遣。每個人都按諸葛亮的要求和標準去干,其業績必然超出他們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程度。
最穩態的結構是金字塔結構。“一個諸葛亮領導三個臭皮匠”就是金字塔結構。但如果把金字塔倒過來,問題就嚴重了。
“一個臭皮匠領導三個諸葛亮,等于四個臭皮匠。”就是倒金字塔。由于角色限制,三個諸葛亮若能按臭皮匠的要求去做,結果也只能做到臭皮匠的水平。如果諸葛亮們降低水平去做他們不愿做的事,他們甚至還做不到臭皮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