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球差旅管理巨頭美國運通傳出消息,戰略目標已鎖定快速增長的中國商務旅行市場,下一步將重點開拓中國企業客戶,尤其中小型企業客戶。運通話音未落,中國本土首家專業差旅管理公司“暢翔網”已橫空出世,它在獲得政府創投引導基金支持后,又獲風險投資機構首輪3000萬美元風險投資,一舉簽下了復星集團、阿里巴巴、吉利汽車等10家企事業單位。緊隨其后,中國在線旅游行業龍頭攜程網也重啟了其沉睡多年的差旅管理業務,推出商旅通智能報告,并宣稱差旅管理未來將成為攜程新的盈利支柱。
這情景讓很多業內人士回想起2000年前后,那時曾出現過一場中外資角逐中國差旅管理市場的浪潮。但遺憾的是,熱鬧了兩三年,眾多先行者紛紛“退場”,e龍首先停止了集團客戶部企業差旅管理系統業務,攜程在2002年初悄然關停了商旅管理業務,剩下幾家外國差旅管理公司在開拓中國本土企業市場方面也都是舉步維艱。
近期出現的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差旅管理市場第二波浪潮已經來臨。
100億美元“大蛋糕”
“一個中型客戶每個月有100萬左右的差旅預算,每月至少能節省10%,一年之后就是120萬,它甚至不需要企業為此賣出一件產品。”這是一家專業差旅管理公司的宣傳語,它反映了差旅管理服務的核心???通過改進企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的差旅活動,利用差旅管理公司所擁有的差旅資源優勢,實現對差旅成本的控制。
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要將其中國公司的差旅政策納入其全球決策體系,“差旅管理”概念由此傳入中國。在國際上,差旅管理已經是一種日常化的管理手段。德國政府每年通過招標,選擇兩家旅行社負責政府部門的政務旅行計劃 ;澳大利亞政府也是每年一次招標,中標的旅行社負責政府全年的旅行活動。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幾乎全都使用差旅管理服務。但在中國,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企事業單位都習慣于依靠內部人員來辦理差旅,訂酒店、訂機票、報銷,事事親力親為。
加入世貿組織6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企業差旅市場。在去年底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商務旅行論壇上,美國運通發布的中國商務旅行情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商旅市場年消費額已經達到100億美元,這個規模已與歐洲主要國家相當;而中國企業的商務差旅開支已占到企業經營支出的24%,僅次于人工成本支出。美國運通預計,中國在今后5年,商務旅行市場規模將翻一番,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或第三大商務旅行市場,規模接近美國或日本。
美國運通進入中國市場后,英國BTI、美國羅森布魯斯、德國漢莎等國際知名的差旅管理公司也都紛紛跟進。以美國運通為例,目前與之簽約的中資客戶僅有300家,引用美國運通商務旅行大中華區副總裁及總經理羅迪的話,“中國客戶還處在培養階段。”
各展神通破“瓶頸”
中國差旅管理市場第一波浪潮消退后,無論外來的還是本土的差旅管理企業都在總結經驗教訓。譬如攜程發現,他們失敗的原因是后臺管理技術的不成熟。5年沉寂,各家公司各自努力尋找破除“瓶頸”的辦法。
對于本土的差旅管理公司而言,最大的壓力是資金。一般而言,差旅管理公司要先墊付所服務企業的出差費用,然后在下個月結賬,拖欠應收賬款的現象相當普遍,時間少則三月,多則半年。客戶越多、業務量越大,需要墊付的資金也就越多。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客戶越多且量級越大就要求差旅管理企業擁有足夠的現金流。針對這種情況,“暢翔網”開創了授信模式,通過工商銀行為客戶提供特定的差旅費用授信額度,為企業開設一個信貸賬號,差旅費用將從中扣除,簡單有效地將銀行系統納入其B2B的商業模式中。通過這一模式,暢翔不但解決了現金流問題,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將銀行系統納入商業模式的差旅管理公司。
運通等外資差旅管理企業認為,培養市場是當務之急。為了和中國差旅市場一同成長,美國運通自進入中國市場第二年起,每年都會發布商旅晴雨表,也就是行業調查報告。運通還通過一年一度的商旅論壇、研討會等形式吸引客戶參與,推廣商旅管理概念,培養他們的商旅管理意識。
為了簡化差旅管理服務的流程并增加服務透明度,多家差旅管理服務機構還將互聯網納入了管理體系。美國運通在去年推出了一個名為AXIS@WORK的管理信息數據報告解決方案,商旅采購人員和管理者可以在線取得集中的企業支出數據,還可以通過在線網絡即時向客戶匯報預算并監控支出。同樣的,攜程網新推出的“商旅通智能報告”也可以幫助企業差旅負責人及時了解、控制和減少商旅成本。正如攜程旅行網副總裁莊宇翔所說,中國差旅管理行業已進入了智能化管理時代。
最后一道障礙
加入“第二波浪潮”的差旅管理公司大多雄心勃勃,但是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差旅市場還存在著最后一道障礙???“差旅福利”的潛規則。
畢業于名牌大學會計專業的駱小姐是一家國企的財務主管,但她無法知道員工出差的真實費用。事實上,對于很多企事業單位來說,差旅費用管理都是財務管理的盲區。沒有人知道機票背后有多少回扣,也沒有人知道酒店住宿發票是否多開。在一些企業,員工們都把出差當作一項額外收入,管理者也默許這項“準福利制度”的存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企管理層人士直言不諱:“專業差旅管理公司的介入,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
2004年出臺的《上海市旅游條例》早已作出規定: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經審批獲準的公務活動,可以委托旅行社計劃 交通、住宿、餐飲、會務等。從表面看,這條規定是讓旅行社名正言順地經營公務旅行業務,而更深層次的立法本意則是,通過旅行社推出差旅管理的雙贏方案,讓商務旅行中形形色色的黑色、灰色利益曝光。然而時至今日,有多少家旅行社簽到了差旅管理的合同?可見“差旅福利”潛規則之頑固。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波浪潮”的市場前景并不十分樂觀。
專家認為,各家差旅管理公司不妨找準目標,先將客戶群鎖定民營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而言,民營企業受“差旅福利”潛規則的影響較少,對成本控制的需求也更顯迫切。因此,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完全可以成為攻下“最后一道障礙”的一個突破口,用它們的經驗和成效去影響其他單位,差旅管理外包最終一定會被所有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