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馬里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著名教授阿尼爾在接受CBN記者專訪時直言:“中國企業管理者要考慮如何避免使用命令和控制的方式來進行管理。”
“全球化”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既是必由之路,又極具誘惑力和挑戰性。 究竟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面臨怎樣的挑戰?最常見的錯誤是什么?如何規避?
近日,美國馬里蘭大學史密斯商學院著名教授阿尼爾·K.古普塔(Anil K Gupta)攜與維賈伊·戈文達拉揚(Vijay Govindarajan)、王海燕合著的《稱雄全球之路》到訪北京。
阿尼爾開宗明義強調:“全球化本身的性質正在不斷改變,從歷史上來說,經濟學家講的全球化是從貿易的角度出發的,他指的是進出口,并沒有提到資本的流動、技術的流動和思想的流動。但我們認為,進出口和貿易不僅僅是全球化唯一的維度,全球化也包括資本、技術和思想的流動。”
與第一版相比,第二版《稱雄全球之路》從政治經濟版圖的角度,加入了在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背景下,對全球化的新思考和新理解。在資本優勢、管理學優勢、觀念與技術變革等方面,通過對中印兩國現實的比證,所得出的結論于中國企業頗具啟發性。
以TCL收購歐洲企業、上海汽車收購韓國雙龍汽車、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為例,阿尼爾指出,中國的公司擅長兩種類型的全球化,一種是產品出口,另外一種是收購國外原材料,比如說石油、鐵礦石等,“但是第三類全球化,中國公司做得并不成功。”阿尼爾認為,這些案例集中暴露的問題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自己具備管理和組織上的能力,來管理這樣一些企業。”阿尼爾進一步指出,中國企業管理者要考慮如何避免使用命令和控制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另一個挑戰則是,中國公司非常擅長高效的運營、高效的生產,但是中國公司在品牌的建設、營銷的管理方面,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阿尼爾認為,在企業組織能力、水平管理方面,印度企業具備的優勢對中國是有啟發意義的。一方面,印度是全世界多樣性最強的一個國家,印度有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語言,印度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管理多樣性。另一方面,印度大概從上世紀60年代就成立了自己的商學院,印度人英語都比較好,印度公司的管理者學習西方的管理理念已有50年歷史,基于此,印度企業的管理者去理解歐美一些管理者的思維就更加容易。“對中國企業而言,管理一個全球性的公司,財務方面的實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具備組織上的能力。學習水平管理、管理多樣性,學會溝通將更為重要。”阿尼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