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談不上行業的中堅力量,他們處于行業的末端,飽受資金、技術、人才等各方的匱乏,同時他們有著區于常人的堅強斗志,曾經的他們輝煌過,利益過,但隨之也淹沒在行業快速進程的浪潮里,如今他們奄奄一息,他們是溫水里的青蛙。不想離開,不忍放棄,是化妝品情節?還是自身的面子工程?
在筆者看來,資金、人才、技術的占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遠遠不是核心所在,在近期某媒介舉辦的化妝品大會上,某“知名”化妝品企業老總意味深長的一句“成也蕭何敗蕭何”贏取了觀者經久不息的掌聲。
那么是不是“老板決定一切”呢?理論上是成立的。
個別企業的職業經理人,為了自身利益,盲目為企業招“賢”納“士”,考核成了形式,只要雇方愿意,不論經驗、行業背景。統統可以上位。這一方面違背了招人為發展的基本初衷,為企業后期埋下隱患。另一方面,注定了人員流動會頻繁。且人員素質方面,問題多多,有業內人士總結過,如果職業經理人為了自身利益考核沒有卡到位,會留下三種類型的“人才”,即無經驗型、消遣度日型、及過度型。
我們知道人員掛鉤的是體制,這樣的人員組建的體制當然不能夠給公司帶來什么實質效益。惡性循環也就此開始。
這就回到為什么說老板決定一切理論上是成立的,理論上公司體制是掌舵者掌握的,體制是相對復雜的“人”與“物”的結合。當然還有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鑲嵌在內。
“人”即包括現有體制的所有人,“物”即產品,歷史遺留問題相對較廣,粗淺的講是先前的“人”與先前的“物”讓現有的體制埋單。
掌舵者掌管的是公司方向的核心者,其中不乏一些不關注或者表面關注終端實踐,所謂的“斷層”一族,即在戰略與思路上不能準確吻合市場發展規律,令人惋惜的是。這種思路一直是貫穿于整個公司體制從始至今。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也就十分貼切,問題在于,如果領航人自身不反思,沒有意識。職業經理人及員工的形式化就在所難免,不幸也就一直揮之不去。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上面提到的歷史遺留下的彎路產品,讓現有的人員埋單,有失公平。相對公司而言這又是無法推倒重來的問題所在。兩難之間的較量,最后一切只看結果。結果論讓掌舵者自身喪失了看問題的能力,不面對問題,甚至麻木。導致惡性循環無處不在。
結果論導致人員分化成兩類,一種是看不下去,另謀高就。另一種就是上面提到的為了消遣度日而走上形式化。
另一個角度而言,如此體制在留人方面也無從談起。最后公司成了“學校”,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
如此看來,不幸是否就該早些關門大吉?這又上升到文章開頭所說,化妝品情節與自身面子工程。
有問題的需要變革 ,不能快但要改。
正視問題的所在,老板需要在員工方面的問題上做文章,挑出一些客觀因素擱置不談,再在問題里找問題,并落地解決。問題的主次排列好,花多大代價去解決,解決了會不會有效果等。另一方面需親臨市場填補斷層的空白,面對所有需要面對的問題。筆者堅信只要觸碰到問題的核心,并加以改進,收效既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