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與社會時代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命運決定了另外一個命運。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現代知識與信息社會三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下,其管理邏輯恰好是相反的:在農業社會里,商業管理的邏輯是基于“個人能力”而發生,個人隨意的大膽冒險,成為了商業英雄的代名詞;在工業社會里,企業管理的邏輯是基于“組織能力”而發生,個人隨意的冒險行為,恰好成為了企業效益和效率無法實現的罪魁禍首;在已經來臨的現代知識與信息時代,“個人能力”再次成為了關注的焦點。但是,它與傳統農業時代的個人商業英雄,有著天壤之別。今天所說的“個人能力”,其真實內涵是指“知識”本身——知識而不是資本,成了現代企業效益和效率的最重要的來源。
從形式上來看,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現代知識與信息社會三者之間的管理邏輯,演繹出的變化是“個人能力——組織能力——個人能力”。但是,就其實質而言,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管理,推翻或顛覆了另一個時代的管理。
糟糕的是,由于歷史進程的原因,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現代知識與信息社會三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竟然同時存在于現階段的中國。目前,中國企業其實是處在農業時代管理向工業時代管理的轉型中。但是,尚未徹底擺脫傳統小農意識和人際權謀關系的中國企業管理,卻又在“不恰當的時間、不恰當的地點”,遭遇到了知識與信息時代。
這就導致了目前中國企業管理邏輯的嚴重混亂: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的轉變,恰好是醫治傳統農業時代的個人隨意、自由和散漫的良藥,但是,已經來臨的知識與信息時代,則恰好成為了缺乏人性關懷、限制個體解放和束縛知識創造財富的繩索,而一些所謂面向傳統挖掘“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做法,又恰好成為了傳統的樹立個人權威、建立個人魅力領導方式的翻版,成為了活脫脫的壓抑個性和知識解放的兇手。
因此,從橫向角度刻意強調民族性的管理邏輯,事實上成為了一個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大籮筐,不但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現代知識與信息社會三者之間的管理混為一談,甚至出現了相互替代的混亂局面。
就目前中國整體企業管理所處的狀態來說,首先需要迫切解決的管理問題,是從傳統小農社會商業管理走向現代工業社會企業管理的轉變。其中,“可復制性”、“數字意識”、“職業能力”,成為了中國企業管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三個必要條件,同時,這也是企業管理從個人能力走向組織能力所無法回避的三道門檻。
“可復制性”——現代企業規模管理的基礎
規模是企業競爭與贏利的基礎。工業革命后的300年間,最大的一個商業成就,就是誕生了大量的大型廠商組織。在此之前,擁有數十人的小作坊,就已經算是當時了不起的“龐大”商業組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