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日前發(fā)布2012年一季度廣東省藥品質量公告,華潤三九、太極集團、康美藥業(yè)等多家上市公司或旗下子公司生產的藥品被曝不合格。其中,華潤三九、康美藥業(yè)分別于昨日午間和今日發(fā)布公告稱事件已經得到處理,所涉金額較小。值得一提的是,華潤三九是繼5月底被湖北藥監(jiān)局曝光之后,在短短兩個月內再度登上“黑榜”。
根據(jù)廣東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的官方資料,第一季度對57個藥品生產企業(yè)、683個藥品經營企業(yè)和266個醫(yī)療機構的736個品種2577批次藥品進行抽檢,其中88個品種215批次產品不合格。此次抽檢涉及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康美藥業(yè)、華潤三九旗下黃石三九和山東三九、太極集團旗下四川南充制藥等,這些公司生產的個別藥品被評估為“劣藥”。如,康美藥業(yè)的諾氟沙星膠囊、黃石三九的雷公藤片、山東三九的梔子金花丸等依照不同檢驗依據(jù),檢驗結果為不合格。
昨日午間,華潤三九發(fā)布公告證實“上述情況屬實”。公告稱,公司子公司黃石三九生產的雷公藤片1個批次含量測定不合格,山東三九生產的梔子金花丸1個批次產品存在裝量差異。經核查,黃石三九就通報批次的雷公藤片已向廣州市藥品檢驗所提請復檢,廣州市藥檢所已出具“關于雷公藤片含量測定結果說明的函”,說明該批次雷公藤片含量按新的質量標準檢測符合規(guī)定;山東三九通報批次的梔子金花丸的出廠檢驗符合藥典標準,公司已對該批產品留樣進行復檢,裝量差異合格、水分含量合格。公司已建議藥品流通企業(yè)嚴格按照GSP溫濕度的要求運輸和儲存藥品,以避免藥品因吸潮造成重量標超。
據(jù)介紹,2011年雷公藤片及梔子金花丸銷售收入占華潤三九當年營業(yè)收入比例不超過千分之四。目前,兩個產品的庫存總額約210萬元,銷售情況正常。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華潤三九在短短兩個月內的第二次被官方部門曝光不合格。此前的5月25日,湖北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在其網站通報了華潤三九子公司黃石三九生產的泰脂安膠囊兩個批次產品、牛黃蛇膽川貝膠囊四個批次產品鉻含量超標。此次抽檢的11個批次產品中,有6個批次不合格。
除華潤三九外,康美藥業(yè)也在今日發(fā)布公告對該事件進行說明,稱主要為公司生產的諾氟沙星膠囊1個批次“溶出度”測定不合格。通過分析,不排除可能是流通環(huán)節(jié)的儲存與保管引起。公司已進行工藝改進并建議藥品流通企業(yè)嚴格按照產品儲存的要求運輸和儲存藥品。公司透露,2011年該批次產品全部價值11.55萬元,占公司2011年度合并營業(yè)收入的比例極小,該產品已全部召回并按規(guī)定處理。
質量是品牌的生命之根。品牌的質量不是來自權威部門評出來的“金牌”,“銀牌”,也不是所謂的“強生”——這類全球品牌。而是顧客用他們的“貨幣選票”和他們的信任塑造出來的,優(yōu)良的品牌質量是品牌贏得顧客忠誠取之不盡的源泉。品牌質量包括品牌本身的質量和體現(xiàn)的質量,是二者的綜合體現(xiàn),品牌本身的質量是由品牌質量所代表的,而品牌體現(xiàn)的質量則是由顧客消費品牌產品所獲得的感受或體驗來表示。
為什么我們也貫徹國際管理標準,而我們的管理卻還是這么沒有質量;為什么我們經常考察和引進國外的管理經驗,而我們的管理卻還是中國特色的低質量。這是為什么,好像很多專家學者也產生過疑惑。然而我們考察一下中國質量人的生存狀況,就知道為什么中國質量是這么差的根源。我們都知道:“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卻不知道“質量同樣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生命”!
全球統(tǒng)計表明:“質量代價”高達企業(yè)稅前利潤的3~5倍。“制造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xiàn),絕不是某些經濟學家們所謂的“簡單裝配”。今天的中國,只有堅守“中國制造”的興國之策。并不失時機地完成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蛻變,方可承擔起中華民族崛起之使命,而蛻變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從“制造數(shù)量”向“制造質量”的跨越,也就是實現(xiàn)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品質”的跨越。質量問題不在于問題的本身,而在于做事情的人,在于做事者的思想和態(tài)度。解決質量問題是管理者必須面對的難題之一。質量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嗎?出現(xiàn)質量問題怎么解決?歡迎進入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的質量管理課程,尋找全面解決方案。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會認識到產品質量對一個企業(yè)的重要性,但是,把產品質量作為企業(yè)的一個長期的戰(zhàn)略目標來抓的人卻并不是很多,很多企業(yè)家受暫時、短期的利益所驅使,以次充好,不能保證產品長期使用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而這樣的企業(yè)一般只會興盛幾年,便會逐漸走向衰敗,甚至滅亡。
目前中國的所有的管理者都面臨著同樣的“質量問題”——無論你是政府官員或公務員、醫(yī)院院長或科室主任、大學校長或院系主任,還是科研機構的負責人、電臺電視臺的負責人、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甚至公園和博物館的負責人,作為管理者,你都必須要去思考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質量、組織管理質量以及個人和家庭生活質量的問題。無論你是否了解質量,是否愿意理解質量,它都時時刻刻影響著你的言行和思維,尤其是你的重大決策!
世界先進國家的質量管理范例也多次證明,質量就是競爭力。早在1983年的美國白宮生產力會議上,就開宗明義地確定了質量的概念——“對一個組織的質量衡量方面的管理與其他任何方面的管理并沒有什么不同,它包括戰(zhàn)略的形成、目標的制定、行動的完善、計劃的不斷執(zhí)行以及運用控制系統(tǒng)對信息反饋進行監(jiān)控并采取的相應行動。”
美國政府明確提出,如果質量僅僅被簡單地看作是一種控制系統(tǒng),那么,它將永遠得不到實質上的改進。由此,美國政府大力推行質量管理和政府質量管理,使經濟很快就從遭受日本發(fā)起的“質量戰(zhàn)”打擊的低落狀態(tài)下得到解放并快速發(fā)展。美國現(xiàn)代質量管理協(xié)會主席哈林頓這樣描寫過:現(xiàn)在世界上進行著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這不是一場使用槍炮的流血戰(zhàn)爭,而是一場商業(yè)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的主要武器就是質量。誰的質量好,誰就能贏得這場戰(zhàn)爭。可見,質量成了當代追求和競爭的焦點。譚老師概括起來就是:市場競爭實質上就是質量競爭。“市場”實際上也是我們自己設計規(guī)劃出來的。
通過上市公司藥品質量門事件,我們完全可以下一個這樣的結論:沒有質量便沒有一切。所謂質量意識,簡單地說就是對質量的認識程度,重視程度和作用程度。也就是在生產和經營中完善產品質量以及有關的各種要素的看法和態(tài)度。譚小芳老師認為,質量意識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是企業(yè)的一種潛力和潛能。同時,也是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