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很可能這是一場持久戰。
回溯各國工業發展史,工業高速增長的同時必會伴隨成本的上升,中國目前正進入高成本時代,恰如20世紀60-70年代的日本,雖然裝備制造業已發展為具備比較優勢的戰略新興產業,然而當下通脹高企,緊縮的貨幣政策有望成為新的政策方向,裝備制造業面臨諸多挑戰:產能過剩、生產成本攀升、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等因素無一不在侵蝕其利潤空間。如何破解行業未來的發展困局,成為業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本文將以虛擬案例解析的形式,求解行業典型難題。
[案例]
機器人能解決人的問題么?
華燈初上的虹橋機場,一名中年男子大步流星地穿過人流,走向等候他已久的奔馳車。
多年前大學畢業時,他被分配到了A企業做技術員,當時那個工廠100人不到,處在破產倒閉的邊緣,靠加工零配件勉強維持。如今他已成為改制后的A集團總裁,企業已上市多年,插上資本翅膀的A企業在裝載機、挖掘機等業務方面可謂突飛猛進。如今擁有20余家全資子公司,人員規模已近3萬人,公司銷售收入早已突破百億元。
這次去日本的主要任務是去考察焊接機器人,但是動輒上億元的投資,實在是要仔細地思量一下。A集團的高管們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企業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戰:
第一,經濟高增長引發的貨幣通脹導致企業用工成本普遍上漲,變革 勢在必行;
第二,下半年貨幣政策持續收緊,產能的大幅波動導致員工人心不穩;
第三,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了,人均效率不升反降;
第四,員工學習 大量投入,反而成為競爭對手的實訓基地;
第五,參與國際化市場競爭是公司戰略,空降兵的水土不服。
他陷入沉思……
成本壓力緣何而來
模擬的這家企業是中國裝備業中的前50強,如果他有問題,相信中國99%的裝備制造業都有問題,我們說它有問題是一個假設,就是以世界500強的標準和中國能夠走出國門、真正成為全球裝備制造業的企業來做比較。
既然說有成本問題,反過來講在5年、10年前選擇這個行業的時候,決定是否是正確的呢?可以看一下A企業的幾種機型,選擇的機型為什么沒有做起來呢?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工程機械的本質是多層次、小批量,A企業的產品主要是以裝載機為主,這是很不明智的,也就是說在前3年快速盈利的過程中,或者說在3年之前布局的時候,A企業并沒有把握住“十一五”中最核心、最賺錢的產品。
如果以這個眼光來看5年之后選擇的產品,當下的情況也是一樣,我敢肯定它5年之后的壓力會更大,A企業在產業的選擇上是有問題的,這在3年前就埋下了種子。
企業未來:服務為先
產業升級其中一個方向就是產品升級,產品升級的第一個方向是產品類的升級。現在看來,有些好的品種效益已經開始出現,有些高端產品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的應用確實在突破,而且自動化程度在提高。但是有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企業以組裝為主,所以機型也很重要。如果以日本東京和紐約為參照的話,我們的資源是遠遠匱乏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肯定要逐漸退出,或者要向高端行業升級,高端行業必然要求機械化勞作,今后一段時間機械化手段肯定比人工要強。中國化結束之后就是國際化,未來企業發展必然會成為一個服務型制造企業,美國、韓國、日本的絕大多數企業都會成為服務型企業或者系統供應商。
目前裝備行業的競爭格局最后一定會出現“二八現象”(也叫帕累托法則,意指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中國裝備行業中絕大多數集中度都是不高的,目前的現象就是從產品集中度向行業集中度過渡。行業集中度就是某一個單品產品,比如混凝土機械,集中度已經超過了50%,但是行業沒有達到這個階段,說明整合、并購、產業集中度一定會提高。徐工、中聯、三一為什么都提一兩千億的目標?因為他們很清楚,企業和行業的發展必然會有一個做大和做強的過程。行業集中度既然在提高,流動性就會加快,那么行業內部的人員壓力就開始變大。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企業不進則退。所以行業集中度、競爭加強的時候,人才的搶奪是第一位的。另外就是組織文化的問題,如果對你的企業文化、制度不了解,企業肯定會出問題,因為執行力是靠人來完成的。文化的革新才能推動制度的革新,制度的革新才能推動生產力的革新,生產力的革新才能最后推動技術革新。
風控的背后
無論民企還是大型央企,目前在風控方面暴露的問題都比較明顯。老總比我們更清楚風險,但為什么又必須要做大呢?根本原因在于社會與各個行業都在追求做大,不做大就沒有機會。風控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大型項目是否該投?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資分為競爭格局投資和趨勢投資,這兩種投資方向是對的。如果是競爭格局投資的話,我認為,應該投資行業集中度很高的行業龍頭和行業小巨人。第一類投資方法,買增量和熱點,投資集團性企業和行業龍頭,因為他們會成為全球、世界500強。第二類投資方法,投資行業小巨人,在某些行業里,行業小巨人有3個標準:大客戶營銷、產業技術排他性以及有些大企業不愿意介入。作為投資者來講,風險投資者首先是這樣把控的。趨勢投資,只有真正的王者才能做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是自行車,然后是集裝箱,然后是石油機械,這些都是一直到90年代中期可以投資的,但是在2000年之后呢?很明顯的就是客車、重裝和重卡,到了2005前后,投資什么?工程機械。如果要做好風控,就得明辨行業趨勢。拋開行業,從第三方的視角來看企業,成功的本質就是企業文化和執行力。
我覺得所有裝備行業真正的執行力,或者真正的戰略,永遠的出發點只有3個:首先是行業和資本的驅動;然后是國內和國際的輪動;第三個輪動更為重要,就是服務的功能在裝備、制造里面起到的作用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