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的故事,不止頭一遭。
2004年,總局17號令實施,消減電視廣告時長20%,大量電視媒體哭窮喊冤,但直接催生了湖南衛視《快樂女聲》等一批品牌欄目的面世,并宣告了品牌媒體黃金時代的到來。
2010年,總局61號令實施,再度收緊了電視臺的廣告時間供給量。政令一出,哀鴻遍野,專家測算將有100億廣告流出電視市常然而當年電視廣告市場不減反增,更直接催生了以省級衛視廣告招標為代表的營銷模式的轉變。
2011年,“狼來了”的言論再次甚囂塵上。如果說前兩次“狼來了”是雷聲大雨點小,狼不但沒來反而還促使電視臺加固了所居住的房屋的話,那這次這只伴隨著經濟蕭條的狼,似乎是真的“來了”。
這次狼來勢洶洶,不僅僅是因為經濟環境蕭條,視頻網站崛起等外部原因,更是因為其動搖了電視媒體從2004年起逐步建立的品牌根基——電視臺依靠綜藝節目和大劇營銷建立品牌根基,雙雙遭遇摧殘,動搖了吸精、吸金之本。
回歸“內容為王”,創新為本
有錢的電視臺將國外的節目版權買過來進行改造,沒錢的電視臺照著有錢的電視臺節目版權進行改造,不知創新力度何在。之前依靠著充沛土壤和豐富機會可以容納多次嘗試機會,在現階段就更要從創新角度出發,去審視內容的創作問題。既然國情與外國不同,又怎能保證外國的版權節目能在國內再火一把呢。互聯網滿足了個人化的觀看需求,電視媒體需要創造新的共性化的觀看需求,多年前的《百家講壇》或者是前幾天才發生的《舌尖上的中國》值得電視媒體同事去思考,這兩檔節目均是在娛樂范圍之外,對于現有的節目模式進行再創新的結果。同時,為什么《百家講壇》與《舌尖上的中國》這兩檔節目,都發生在所謂創新能力不強的中央臺?
理順內部體制,滿足客戶需求
早在電視之前,報紙就經受了門戶網站等新媒體的沖擊。除了資本運營
、新媒體聯合等手段之外,電視媒體還應當向報紙學習從“為讀者服務”向“為客戶服務”的轉變過程。目前的電視臺在缺乏競爭的環境下,大多還是作為行政主體存在,生產環節與銷售環節脫節,甚至出現銷售人員不知道下個月放的是什么電視劇的局面。在政策允許的范圍之下,電視臺應當形成從生產到銷售更加市朝的體系,在這個方向上,形成頻道負責制,引入更多社會化的公司參與節目制作,都是重要的手段。
明確與視頻網站的競爭關系
雖然視頻網站在2012年的廣告收入還僅在100億以內,僅相當于電視媒體的10%。其經營主體大多還在20億以下的年收入,并且還在虧損,但電視臺這個龐然大物對于快速增長的視頻網站,似乎缺乏抵御之力。在視頻網站拿出各種數字挑戰電視臺的今天,甚至沒有一家電視臺站出來去討論電視的價值。或者是不屑于與新興事物對抗也好,或者是不懂新媒體的數字也罷,一個很簡單的數字是,《甄嬛傳》所有網絡視頻至今為止收看人次是30億,而《甄嬛傳》在安徽衛視一家電視臺上,按照收視率省網推及人口計算,收看的人次也在30億左右,這還不包括二輪及后面的重播。當優酷與土豆合并后,直接將矛頭對準電視臺的時候,電視臺也應該重新考慮一下視頻網站的競爭位置與合作關系。如何聯合弱小視頻網站,對抗大視頻網站,是電視媒體特別是主流上星頻道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傳說鷹在40歲的時間會拔掉自己身上已經老去的羽毛,重新長出來后再飛翔30年。電視媒體正值壯年,目前面臨的問題僅是在發展過程中的必過之坎。看到湖南衛視決定在7月全面改版,期待重生,也為中國電視媒體人的快速應變與決心叫好。真心希望這次“狼來了”的故事,能在主觀上推動電視媒體新一輪發展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