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最養眼》母親節“養眼計劃”走紅網絡。2011年,一部時尚、勵志微電影《眼睛渴了》打動了300萬有夢想的年輕一代,通過微電影的熱映激發了夢想一代的奮斗拼勁,同時該片斬獲了第四屆新媒體節十佳微電影,成為2011年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商業微電影之一。通過“夢想、堅持、責任”的傳遞,眼睛渴了試圖尋找一種年輕人與生俱來的品質、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品質,通過一種品質的傳承形成一種最具時尚和夢想凝聚力的氛圍。2012年眼睛渴了全球開啟“養眼計劃”征集活動,讓故事從身邊開始,感動每一個奮斗在城市里的人群。
誰沒年輕過瘋狂過,可是你老過嗎?看完別哭,歲月,請你別再傷害我媽媽了!每當接通家里的電話,你想說點什么?你還記得媽媽教給你的第一個人生大道理嗎?誰背你去幼兒園告訴你別打架好好處,誰看著你離開家去一座陌生的城市上學,一轉身就掉淚,誰給你做的第一份早餐午夜等你回家?她生病了不會告訴你卻說有你爸在,沒事的,她想你了就會故意打個電話說你那座城市明天有雨,她從來不說累從來不抱怨苦,她就是媽媽!當今天,他們在鏡頭面前回憶起那些已然逝去的回憶,他們依然會微笑著說值得,他們依然會微笑著說幸福,而我們卻不曾去想我們這些年忘記了一些什么?
《弟子規》文化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同和傳承。從民族經典文化、執行力、管理技能、員工心態教育等方面對《弟子規》講解,指導學習做人的道理,教育勇于承擔責任、聆聽踐行圣賢的教誨,踏實做事、誠實做人、忠于職守、盡職盡責。近日以來,環日集團員工每日 利用工作之余時間,進行《弟子規》的學習和背誦,并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式展開討論。他們紛紛表示:“學習《弟子規》受益匪淺,使我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行為規范,并開始注重自個人行為品德規范,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學會了如何孝敬長輩、以誠待人等并迅速的融入到實際工作和生活當中”。
談到花重金組織學習《弟子規》的意義時,山東省人大代表、環日集團董事長潘書昌說:“對于企業來說,《弟子規》的學習,可以有效規范員工的行為舉止,對于企業員工綜合素質與做人理事的提高是很好的讀本,學習《弟子規》其實是學習兩件事,第一件就是如何做人,第二件就是如何做事。我們是一家民營企業,在20多年的經營過程中,我們的經歷一直在證明著“做事先做人”這句名言的價值。企業之所以發展到今天,就是因為我們重視經營道德和管理規范,得到社會和用戶的認同才生存發展下來的。這些年通過我們的努力打拼,企業先后獲得“山東省誠信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等多種榮譽稱號。我們用守信贏得了榮譽、用信譽贏得了市場,從而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通過學習《弟子規》使大家認識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并用它來要求自己、檢查自己、反省自己,今后,我們將把《弟子規》納入企業管理范疇,按照要求身體力行,規范自己、規范員工,用《弟子規》的行為規范帶動身邊的每一位員工,從而達到構建團結協作、和諧共贏型企業的目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文以孝悌、仁愛、勤謹、信義為核心,列舉出子女或學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行為規范。《弟子規》共1080字,360句,113件事,本質上是給我們提供了113個回到精神家園的入口。中華民族的古傳統是向“內”尋找幸福,因為幸福就是我們“本身”,只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向“外”看,那束天生的打量幸福的目光,已經永久睡眠。正因為這種向“內”尋找幸福的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和燦爛,也造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基本的社會穩定和安寧。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推行《弟子規》的意義所在。
《弟子規》核心內容是倡導通過堅持修己愛人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是人生第一規,是做人的根本!企業總感覺員工的職業化不夠,而職業化的前提是人的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弟子規》就是企業管理的良方,是領導主管、員工生活處事的行為指導,也是企業文化的重要指導思想,力行落實《弟子規》,確實可以讓企業興旺,家族不衰,企業家成為真正的企業“家”!《弟子規》蘊含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最高道德和行為的觀念的集中體現,將《弟子規》思想精華引入企業文化,能夠給予新時代企業文化更多的傳統養分。《弟子規》中的每一條每一款,幾乎都是為打造企業和諧文化量身定做的。
《弟子規》完全可以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石。企業通過學習《弟子規》,將其優秀思想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中,促進企業文化生根發芽,從而帶動社會經濟社會良性、和諧發展,增強企業職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譚老師的指導下,一些受訓企業做到了“三個結合”,即“學《弟子規》做文明人”活動與輿論宣傳相結合、與提升職工素質相結合、與企業文化建設相結合。
所謂“弟子規”就是指導“學生的規矩”,“學生的規矩”又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學生不僅僅是指上學的學生,他不是一個人一生中的某個階段,而是貫徹一個人的一生,這就要大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二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說人是需要修理自己的,人生是需要保養的,保養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弟子規》就是用來修理、保養自己的最好教材。希望各位在座的“90后”大學生能夠做好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知學行傳”,用優秀傳統文化去武裝自己的頭腦,去建構自己的人生面、價值觀,并進而指導自己的學習與工作,真正做一個“知行合一”的大學生,真正使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
孩童時的家庭教育即發蒙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很多心理和行為習慣是自小養成的,一旦成為第二天性,就很難改變。而之后的企業教育也非常重要。雖然這時候人已成人,具備了相對穩定的性格習慣和心理判斷模式,以及較為獨立的行為傾向;但任何一個企業都具有特定的制度規范并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在制度規范的約束下,乃至更深層次企業文化的潛移默化下,人的心理和行為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其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在一個良性的企業文化的打磨下,可以得到矯正和重塑;反之一個健全人格和品性優良的人,到了一個不具備良好企業文化的環境中,也可能受到打磨而使得心理和行為出現偏差,由此可見企業教育的重要性。
《弟子規》普及開大約只有十年時間,他的普及顯示出非常獨特的軌跡,首先它是由進入中國的世界一流的外資企業引進的。最早進入中國跨國公司的執行官都是華人,他們進入中國大陸,帶著非常先進的管理理念來中國投資,但是他們發現,我們這里的年輕人和他們熟悉的年輕人不一樣,家族觀念不強,對父母的態度淡漠,由此對企業的忠誠度不夠,對企業的歸屬感不夠,跳糟成為中國大陸最頻繁的事。他們招了很多的大學生,學習 了半天,可人跳糟了。十年前,有幾位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企業家引進了《弟子規》,要求員工讀《弟子規》。他們發現讀后的員工有了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秩序感、上下等級感,對傳統的尊重比一般孩子強——由此傳到了與外資企業合作的國有企業、中資企業。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希望通過號召企業職工學習《弟子規》,而推動企業文化的良性發展。
《弟子規》“孝悌”篇講對親孝對組織忠;“謹而信”篇講商業戒律;“泛愛眾”篇講團隊管理;“親仁”篇講心性修煉;“余力學文”篇講學習型組織。《弟子規》表面看似簡單,其實以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智慧為依托,背后蘊含深刻的商業思想。“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通過孝道教育打造企業感恩文化;“泛愛眾,而親仁”,《弟子規》通過仁愛教育打造企業和諧文化;“凡是人,皆須愛”,《弟子規》通過換位教育打造企業寬贖文化。譚老師總結了《弟子規》學習 作用如下:
1、使員工行為從“他律”轉向“自律”;
2、增強愛崗敬業精神,對工作更具責任心;
3、提升對企業的歸屬感、忠誠度和對事業的使命感;
4、培養員工的同情心和仁愛心,增強員工互助協作精神;
5、解讀中國儒學根本經典《弟子規》,打造企業戰無不勝的卓越團隊;
6、凈化人心、啟迪心靈,使員工樹立起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養成員工的虔敬之心,把服務大眾、服務社會作為人生價值的體現。
多年來,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一直致力于在交通、保險、銀行、通訊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窗口中推行《弟子規》誦讀活動,其后又有民營服務企業自發加入。多家企業負責人表示,在服務窗口率先啟動《弟子規》的員工學習 ,能促進企業和諧,營造良好的團隊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就拿學習 過的中國人壽來說,他們的負責人反映:接待咨詢的客戶服務部突出“謹”篇,向客戶推介保險理財產品的外勤則首重“信”篇。具體說來,譚小芳老師認為,弟子規管理智慧主要有如下九點啟發,簡稱為弟子規管理智慧的“九陽神功”——
1、弟子規與員工日常行為規范
《弟子規·謹》是分敘的第三部分,主要是教育孩子學會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在日常點滴中培養細心、耐心,從而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未來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教養的人。這部分的內容亦適用于企業,提醒企業員工要注意各種日常行為細節,自覺遵守企業制度中的員工日常行為規范,做一個個人基本素質較高的有教養的員工。
《利未記》中有這么一句話:“至圣者說,如果你點亮我的燈,我就點亮你的燈。”身為管理者,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呢?《弟子規》給出答案,員工和企業是相互的。你光明,企業就不會黑暗;你溫暖,企業就不會淡漠。這個“你”,有管理者,有員工。
《弟子規》中說道,“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在企業里,工作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服務。但是,我們卻總習慣于過度關注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滿足,而罔顧其他。對管理者而言,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概而言之,管理者要約束、管轄得合理,且有條理。那么,管理者對待下屬員工時,就以己之正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像我們熟知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示范效應。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對員工都有示范的效果。《弟子規》又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好的管理者聚攏人心在于德行,員工自然信服。
2、弟子規與員工品德修養《弟子規·信》是分敘的第四部分,接著講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要講沒有根據的話,不要輕易許諾,因為這很容易養成壞毛病;不要在背后說別人的壞話,飛短流長造口業(人我是非的不恰當評論)。教育孩子不要與人攀比,要重視自己品德、學問、才能技藝的學習和培養,君子憂道不憂貧,養成良好的節操;如果不小心犯了錯誤,就要勇敢去承認,并且努力改掉它。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對世界的索取不再能被簡單地滿足,開始對外物無休止的追逐。名譽、金錢、權利好像成為了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似乎成為社會的一種“常態”。人類逐漸偏離了最原初的天性,并漸行漸遠。在企業中,也不外如是。因此,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重拾遺失的美好品格。《弟子規》的宗旨就是以德育來塑造人的品格,從而學會為人處世。
從企業的角度看,這部分也很有現實意義,是在提醒員工要加強個人修養,要在個人品德才能的提升上不斷努力,清醒而正確的把握住自己的發展方向,堅決拒絕邪門歪道的誘惑。由于物欲的膨脹,大多數的企業中,往往夸大“經濟人”的特質,而慢慢丟失做為“社會人”的品格。《弟子規》恰好可以為員工補“情”,使員工成為有理性,且有人情味的“知書達理”的員工。
《弟子規》是道德教育的楷模和濃縮,是我們做人必須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如何做人,而且要做好人,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人,是我們每個人一生所追求的。普天之下,蕓蕓眾生對這一理念,用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做出了不同形式的詮釋,當然也形成了我們今天風姿多彩的社會面貌,同樣也帶來了種種的社會弊端和日趨尖銳的普遍問題。
社會上也不斷涌現出大批有識之士作出各種精辟的論述和指導,然而最終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有過苦悶,也有過迷惘。冷靜思索,才發現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能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智慧結晶。《弟子規》作為傳統文化重視道德修養的精髓,首當被推上時代的前沿,成為我們解決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的唯一正確的指導方針。
3、弟子規與交際處事
《弟子規·泛愛眾/親仁》是分敘的第五第六部分,說教育孩子要培養物胞我與的寬容心胸的,要學會愛人,懂得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善待他人。這第五部分亦適用于企業員工和上級領導自省,重要的不是權勢,而是個人的品德、才能,要學會關心愛護同事,愛護下級,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第六部分講人是有區別的,同樣是人,可是良莠不齊,善惡邪正、心智高低各有不同。
譚小芳老師認為,大多數人都是跟著流俗走,而仁慈博愛的人畢竟是少數,這樣的人往往身正行正,特立獨行,如果能夠接近他,向他學習,那么過錯就會減少,品德就會增長,反之,接近小人,就會墮落,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部分對企業員工同樣具有警示作用。
4、弟子規與誠信經營智慧
“首孝悌,次謹信”,企業的經營智慧,不是小花招,而是大胸懷。在這里,譚小芳老師先與您分享一個《論語》里面的經典故事: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個條件了。孔子回答,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貢說:老師,三條太多了,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條,你去掉什么?孔子說:去兵。子貢說:老師,如果還要去掉一個,你去掉哪一條?孔子說:去食。因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是孔子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經典論述,社會、家庭無不如此,而應用到企業之上,更有異曲同工之妙。
2000多年前,孟子就說過“得民心者得天下”。企業家的經營智慧在于,是市場逼著你降價,而后被老百姓唾棄,還是主動讓利老百姓,贏得市場的民心?地產老總們,你們必須做出決策。毛澤東用一生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深情的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當絕大多數的房地產企業背離人民愿望的時候,有沒有企業家敢于站出來,創建老百姓買得起的房子呢?當下社會中的各種“不誠信”,如“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等諸多散失了道德和法律底線的事件,在反省這些事件所產生的原因之后,又進一步指出,要想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除了在法律上嚴厲打擊外,更重要的是重建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5、弟子規與人本管理
儒學作為古代的治國理論與西方的現代管理顯然是不同的,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立論、宗旨、方法和目標,但是作為管理的理論,也有許多共通的原則和規律。“以人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它始終關注的是人,重視人的現實價值、現實的生活狀況和心靈的慰藉,進而關注社會是否和諧。西方現代管理學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調動和激勵職工的積極性、認識人類行為的內驅力,從而為資產所有者贏得更大的利潤。
譚小芳老師認為——變革 開放初期,我國大量引進了西方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在一些企業中運用行為學理論。把“物質刺激”當作唯一的激勵手段,獎金掛帥,金錢掛帥,忽視思想教育,忽視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使人的物質欲望無限膨脹,導致人的行為非道德化,陷入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個人主義深淵,破壞了個人心理的平衡,從而危害著團體和社會的和諧與平衡;從管理學的角度看,管理者、被管理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是調動其積極性,提高管理效益的關鍵。
6、弟子規與員工道德
《弟子規》是儒家的一本經典讀物,最近不少企業在學習,我也接觸過很多老板,他們都希望能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宣講,引導員工形成“忠誠、敬業”的道德品質。但正如我跟很多企業老板說的一樣,企業老板自己是否也在學,自己是否在親自講,企業的經營管理是否真的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在做?
當這些問題問下去后,很多老板都回答,“沒時間,做不到”。那我就很懷疑我們的很多企業,在推行這種道德教育的初衷,讓員工都成為“知書達理的好員工”,當然可以便于管理,但如果不是老板和領導親自帶頭學習、以身作則,我認為企業很難真正地樹立道德準則。
所以,知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建議我們的企業家與企業員工都應該讀讀《弟子規》。《弟子規》1080個字,本是童蒙養正寶典,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里面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管理最難的是人心。盡管尋求專業團隊支撐是一種途徑,但內部學習 才是發展的真正造血機制。在工作實踐中,譚老師發現,《論語》、《弟子規》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人的修身處方面體現得更為精妙。“芳華于內,恭必于外,致和于中,謂之華必和,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弟子規》這本典籍中強調“孝悌”、“忠誠”,不夸張地說,譚老師也帶動了一批企業家尋找這樣的方式緩解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矛盾。
7、弟子規與制度規范
“經濟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歐洲有歐洲的管理模式,美國有美國的管理模式,日本有日本的管理模式,中國在若干年后要成為發達國家,一定也要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我覺得儒學完全可以與實踐管理相結合,中學明道,西學優術,且要中西合璧。也即是前面的標題——以禮治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