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胡忻
最近大家都在談浙商回鄉創業的話題,這關乎浙商群體未來的發展。但是,在談到要往哪里走的問題之時,浙江大學徐延安教授認為浙商應該先對自己目前的情況有個準確的定位:“先搞清楚我是誰,再來解決往哪走的問題。”
以下是徐延安教授主要觀點的摘錄:
浙商的定位就是指要搞清楚“我是誰”的問題。首先,我認為浙商的成長是有幾個階段的,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稱之為草根階段。第一代浙商通過做人家不愿意做的行業,比如一些微利的制造業或者低端產業,逐漸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這個階段的創業我比喻成游擊隊式的創業,基本上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沒有自己的市場區域和客戶,完全是在誤打誤撞中尋找到第一桶金。這個時期的突出特點是沒有“主義”、沒有“信仰”。
然后從這個階段成長起來的浙商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我稱之為大樹階段。經歷了草根階段的優勝劣汰,慢慢成長為大樹之后,這個階段的浙商創業開始有了“主義”,也就是企業理想。這個階段的浙商企業突出的特點是有了自己的經營地盤、市場和固定的收入來源。
第三個階段是森林階段,企業通過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并組織職業經理人團隊,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從而發揮出森林經濟的效果。這個階段的突出特點是企業有品牌、有內涵,具備獨特的企業文化,也擁有了完善的客戶群建設和維護。
簡單來說,草根階段是人管人,大樹階段是制度管人,而森林階段是文化管人——這里的文化可以理解為優秀的企業經營習慣。
進行這樣的階段劃分主要是為了讓處于不同階段的浙商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殊情況進行提升。我發現目前浙商中真正到達森林階段的不多,而且很多還沿襲著草根時期創業的特性。
最初的創業者大多是靠走村串巷搞推銷,賣小商品、日用品發展起來,主要依靠“四千精神”引導。但當地方經濟開始轉型時,他們依舊沿襲固有思路,終于舉步維艱。
而大樹階段對應的浙商其成功主要靠個人的智慧,也靠家族、朋友和政府關系,而在企業內部主要通過物質激勵手段讓員工替他干活,這樣的企業也多以家族企業為主。
到了森林階段的浙商可以稱得上企業家了。企業家的成功是靠 大智慧 (11.88,-0.10,-0.83%) ,他們對于做企業有了更高的理解。他們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保證盈利的前提下更關注社會發展格局。比如在政府提出“打造文化經濟時代、生態經濟時代”的口號時,企業家懂得政治聲音,知道接下來應該怎么做。比如政府提出對房地產進行調控,房地產企業應該知道如何及早調頭。
我認為,仍處于草根階段的浙商情況會比較尷尬,如果要提升可能就需要借助外來的智慧,盡快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讓制度來管人。
而處于大樹階段的浙商目前最急迫的是轉型升級。中國當前的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而世界經濟慣例認為,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的發展都是以資源消耗為主導的發展;人均GDP在5千到2萬美元的階段,必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就是說你昨天成功的經驗不可能帶到未來的經營里,否則將必死無疑。所以當前我們必須轉型和創新,要進行集約式的、智慧式的發展,大力發展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服務業。
總結來說,當我們以基業長青為標準來梳理浙商現在的發展狀態,可以得出浙商分草根型、大樹型和森林型三種類型。老板要明白個人力量終究是昨日黃花,現代化管理和團隊建設才能帶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