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曾讀過《鄧小平文選》,很多內容都忘記了,唯獨記住了這句話:全黨團結起來,一靠理想,二靠制度。有共同理想、共同思想的一個團隊,在制度保障和制約下,能夠改變世界的命運,這已經是不用多說的真理。反之,所有喪失生命力的組織、團隊和個人,基本都是喪失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喪失了共同的思想信仰,喪失了制度上的保障和制約,從國家、政黨到組織團隊,從英明領袖到貪官污吏,都有關于這句話的鮮明例證。
還是來說我們的企業管理。
極少數的企業可以從做大、做強到做久,究其原因,借用鄧小平總設計師這句話,那就是既有理想又有制度。很多中小企業既沒有制度,更沒有理想,只是一個單純的賺錢機器,這樣的企業生命周期大多不超三五年;有的企業制度健全,賞罰分明,但就是沒有凝聚力,骨干員工頻頻跳槽,這樣的企業只是把人當做機器,只是制度制約下而非制度保障下的一個生產資料,這樣的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大概不超過十年;僅有理想的企業就能做到基業長青了嗎?山東曾有家著名的商業企業,企業文化早在八十年代就做的有模有樣,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卻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是理想空洞化了,還是制度偏激化了,其中滋味耐人尋味。
很多企業追求制度建設,追求管理體系的建設,應該說是企業走向規范管理的必然階段,但僅有制度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與理想建設匹配起來,建立面向長遠、上下一心的“理想體系”,與“制度體系”形成“和諧社會”,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的持久穩定發展。
所謂管理,說來就是管事、管人,管己,管理的深層次是對人性的洞察和引導,引導人性向善的方面發展,實現人性的管理,單純靠制度層面的管理是很難實現的,制度管理的本身假設是“人性本惡”的。
做企業的目的在于實現個人價值、員工價值、客戶價值、股東價值、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在于為員工、客戶、社會創造最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唯有擺正做企業的目的和初衷,才能擺正對理想和制度的平衡關系。
IBM首席戰略顧問白立新博士說,“過去的十年德魯克武裝了我們的頭腦,未來十年稻盛和夫將武裝我們的靈魂”。制度不斷創新,靈魂不斷凈化,左手德魯克,右手稻盛和夫式,實踐必將證明這樣一個道理:“理想體系”和“制度體系”相得益彰的管理組合,才是實現基業長青的系統競爭力!
不知道“三木門”、“12跳”等“知名企業”,他們的理想是什么?他們的制度又是什么?
還是來說我們的企業管理。
極少數的企業可以從做大、做強到做久,究其原因,借用鄧小平總設計師這句話,那就是既有理想又有制度。很多中小企業既沒有制度,更沒有理想,只是一個單純的賺錢機器,這樣的企業生命周期大多不超三五年;有的企業制度健全,賞罰分明,但就是沒有凝聚力,骨干員工頻頻跳槽,這樣的企業只是把人當做機器,只是制度制約下而非制度保障下的一個生產資料,這樣的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大概不超過十年;僅有理想的企業就能做到基業長青了嗎?山東曾有家著名的商業企業,企業文化早在八十年代就做的有模有樣,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卻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是理想空洞化了,還是制度偏激化了,其中滋味耐人尋味。
很多企業追求制度建設,追求管理體系的建設,應該說是企業走向規范管理的必然階段,但僅有制度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與理想建設匹配起來,建立面向長遠、上下一心的“理想體系”,與“制度體系”形成“和諧社會”,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的持久穩定發展。
所謂管理,說來就是管事、管人,管己,管理的深層次是對人性的洞察和引導,引導人性向善的方面發展,實現人性的管理,單純靠制度層面的管理是很難實現的,制度管理的本身假設是“人性本惡”的。
做企業的目的在于實現個人價值、員工價值、客戶價值、股東價值、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在于為員工、客戶、社會創造最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唯有擺正做企業的目的和初衷,才能擺正對理想和制度的平衡關系。
IBM首席戰略顧問白立新博士說,“過去的十年德魯克武裝了我們的頭腦,未來十年稻盛和夫將武裝我們的靈魂”。制度不斷創新,靈魂不斷凈化,左手德魯克,右手稻盛和夫式,實踐必將證明這樣一個道理:“理想體系”和“制度體系”相得益彰的管理組合,才是實現基業長青的系統競爭力!
不知道“三木門”、“12跳”等“知名企業”,他們的理想是什么?他們的制度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