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辦事打交道按規矩辦事,古來有之。所謂管理,說白了就是規矩的設立和施行。據說2010年10月中國的深圳市政府機構在招聘公職人員的面試題中有這么一題:如何理解“水無形,裝于器皿……管理無形,限之于規則”。我無從知道讓考官們滿意的答復是什么。但假如我主考,我希望在回答中聽到制定規矩的精妙和實施規矩的藝術。中國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從字面上片面的理解會認為道家不講規矩。如果真是如此,遵從自然規律的道家也就不是道家了。其實無為而治本身就是“道”,而道的本質就是規矩。當人們遵循業已存在的法則行事(而不是無序的亂來),“有為”的治理就多余了。這正是道家講究的管理藝術,追求的是以無形之規行有形之治的境界。中華文化中的這些管理理念對我們推廣的標桿管理能起到言簡意賅的點睛作用。
標桿管理是非常講究規矩的。標桿項目管理流程是規矩,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是規矩,國家法律和行業規范更是規矩。這些都是“硬指標”,標桿管理的實踐者都應該責無旁貸地照章辦事。這些規矩是標桿管理學習
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節中,我們討論的重點是標桿管理中另一類規矩——約定俗成的規矩——無論形成文字與否,這些都是交流雙方均以為然的規矩。包括:標桿交流的互惠要求,不涉及與目的無關的內容,事前招呼事后照會,資料建檔和報告備份對方,公開對方資料須事先獲得對方批準,以及互訪等等。
首先是標桿管理的互惠要求。在標桿交流過程中,你向我學習,我也要向你學習。這一條規矩合乎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有來無往非禮也。禮尚往來。我登門求教,總不能什么也不帶啊!我得要了解對方希望從我這里得到什么。這在標桿管理中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內容。忽略了這個規矩將使得交流雙方難以保持長期的標桿交流合作關系。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良性的雙邊關系都不是在短時間里建立的,標桿交流關系當然也不例外。實際上,標桿管理的實踐者都大力推崇建立長期的標桿交流合作關系。這種長期關系不是一廂情愿的,得有雙方的認可。而維持長期關系的基礎就是互利。這一規矩說起來容易,但操作起來還是有難度的。美國有一家五十強的企業在九十年代末為開發一項換代新產品,計劃全方位地提升管理和研發能力。他們邀請了國內外數十家企業參與一項大型標桿交流項目。標桿管理做得很成功,但在互惠方面留下了一些缺憾。其中一個抱怨就是“我陪你練了那么長時間,到頭來我不知道從你那兒學了些什么。”因為該項目規模浩大,進行的時間也很長。參與各方盡管積極配合,但他們的“積極”很難被解釋是因為他們的興趣,還是因為這家企業的“老大哥”地位。事后了解到的情況是,相當一部分參與企業是被動地參與,未見有從主導企業獲得何種收益的報告。盡管這家企業努力照顧到各方的利益,但在后續的合作中,一些參與方企業還是顯現出不高的合作意愿,即所謂動能不足。究其原因,當年的互惠工作沒有做到家。
第二條規矩,不涉及與標桿交流目的無關的內容。這是一條十分敏感的規矩,實踐者應該十分小心。企業A邀請企業B開展標桿交流與合作,比方說是一個在物流管理領域里的工作流程優化項目。雙方樂意合作。在資料交換中,企業B一個參與項目團隊的工程技術人員發現了一些企業A在新型生產模具方面的數據。由于這位工程技術人員在開展此項標桿交流的同時,還正參與本企業的一項模具改進項目。他于是對企業A的數據十分感興趣。利用和企業A打交道的機會,向他們索取更加詳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