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人們問他對“管理”的看法,他答:“管理沒有捷徑。”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陳鴻橋經過多年的管理實踐和研究,深感中國企業科學管理基因的普遍缺失,在他所著的《16節科學管理課》中,也將答案指向了類似的起點。陳鴻橋對中國企業的建議是:從“泰羅制”學起,補100年前的科學管理課。《創業邦》雜志近日就此話題對他進行了專訪,并將從2009年8月號開始連續選摘書中的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近些年來,中國涌現出了大批新創企業,為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活力,而像華為、海爾、聯想等老一批企業,則開始走上國際舞臺參與競爭。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幾乎每年都會有某些看似宏偉的企業大廈瞬間轟然崩塌。為何“農民帝國”式的輪回仍在重演?為何相似的錯誤會一犯再犯?為何企業經營環節常常會犯最簡單、最常識的錯誤?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曾實地走訪過中國上千家民營企業,組織撰寫了數百篇企業案例,學習 了上萬名企業高管。我深深感到,中國變革 開放30來年最需要吸取的教訓,就是長期缺乏科學管理理念、方法、工具的普及教育和廣泛應用,缺乏能反映科學精神、方法的全民職業素質系統性訓練。我認為,中國企業在管理上應該學習100年前的“泰羅制”,補上缺失的科學管理課,把科學引入管理、行政等各個領域,惟如此方能基業長青。
浮躁的“娃娃”
中國企業基本都是在近30年里發展起來的,即便是普遍被認為已取得成功的企業,如果放到整個企業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看,仍處于“娃娃階段”。我們遠遠沒有到可以沾沾自喜,宣稱能培養出一批企業“教父”的時候。如果沒有經歷過世界上其他企業發展的歷程,沒有經歷過非常嚴格的科學管理訓練,并不能說是完整意義上的企業。
我們可以不斷看到,有些企業發展得很快,規模迅速擴大,在某個階段里表現似乎非常耀眼。但最后出問題的概率也非常高,從早年的三株到近年的德隆、順馳等失敗案例,莫不如此。一個看似很小的問題可以讓虛空的企業大廈迅速坍塌,這說明至少“地基”沒打牢,所以才會有地動山搖的毀滅性后果。
科學管理就好比是建立企業大廈的“地基”,跟英語里的“ABC”、漢字的“點、橫、豎”一樣,是最基礎的。不管企業在短時間內做到多大規模,都不能忘記支撐大廈最核心的構架是“地基”,它牢不牢靠決定著大廈的安危,“地基”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是最管用的要件。如果沒有打好“地基”,不練好基本功,失敗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科學管理說起來并不復雜,核心詞匯包括精細、標準、流程、規范、數量、過程控制、積累等。但這些看起來沒有什么“高科技”含量的基本要素,似乎很簡單、枯燥,卻往往最容易被漠視,這也是最讓人擔心的問題。我認為,忽視基本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整個社會風氣太浮躁,中國市場上的機會也確實太多了。不可否認,有很多企業因為抓住了機遇,有膽量和魄力,就可能短時間內做得很大,這種現象甚至在今后一段時間還會繼續存在。但是我們要清楚,這是中國特殊市場環境下的特例,不可能長時間持續。
我們常常相信奇跡,不相信常識;相信復雜,不相信簡單。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也喜歡關注奇跡的發生,關注玄妙的東西,比如熱衷學習《三國演義》里的“空城計”、“草船借箭”,《孫子兵法》中的“兵者,詭道也”。這些確實是智慧的一種體現,但都是特例,無法被所有人復制。我們從傳統文化中發掘智慧,這沒有問題,但如果用反科學的思維去解讀傳統文化當中的管理思想,如果把特例當成普遍現象,就會產生誤導。
如果總結企業成敗,不難發現,原因其實并不復雜。我們針對國內最早的一家擔保公司擔保案例進行了統計分析,該公司15年前擔保的企業消亡率已達到65%,10年前擔保的企業消亡率達到30%。企業消亡最主要原因首推在精細化、標準化、過程控制等方面管理基本功的缺失。必須要讓科學管理成為企業的基本文化,成為現代工商文明的基石,滲入到每個員工的骨血里。德魯克說道“每個普通公民都是管理者”。
科學管理不會過時
現在各種新的管理理論與時髦概念層出不窮,市面上各種管理書籍也魚龍混雜,什么狼道、獒道、佛道、易道、競道、醫道、商道,甚至于犬道的一大堆。很多人都認為,科學管理已經過時了,如果現在還要去學,心理上會有很大落差。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商業媒體上,各類企業的傳奇成功故事仍是內容的核心,沒有更多關注企業真正需要的管理基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遍浮躁的心態。
科學管理涉及到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每一天,比我們所想象的應用范圍寬廣得多。科學管理力求精確、細致、高效,與差不多、想當然、拍腦袋、大概、蒙混、八股式習性和思維相排斥,與不求甚解、低效無序、空談政治、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各類表現相對抗,是所有管理中的基礎,是必須經歷的階段,不能簡單跨越。可以說,科學管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普及、最緊要、最基礎的管理原理,應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管理學,成為每個普通公民的管理學。
事實上,以“泰羅制”為發端的科學管理是在西方100年前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從小農經濟、小生產轉變為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思維方式的一場革命,并且在過去100年中不斷豐富。我們目前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與“泰羅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諸多相似之處,最重要的是,企業管理最基本的原理并沒有變。我們看看100年前泰羅是如何表述科學管理的:“在科學的管理之下,工廠的每個工作中的每一因素遲早都要成為準確的、精密的科學研究和認識的課題,以代替舊的‘我相信是這樣’,‘我估計是這樣’,每一個動作、每一件小事都應成為仔細的科學的調查研究對象”。“建立一種用科學代替過去習慣的工作方式:在人們認為微不足道的環節和現有的習慣后面,找出更好的方案。管理人員與第一線工作人員的首要責任是把工作第一線長期積累的大量傳統知識、技能和訣竅集中起來,概括為規律和守則”。不妨對比一下我們現在各行各業的管理,與泰羅的要求還有多么大的差距!還有多少功課要做!
中國企業一直很熱衷向“世界500強”學習,但我們只看到這些大企業現在的成就,沒有看到別人過去100年當中的科學管理素養的積淀。“世界500強”成就的源頭正是通過科學管理精神的熏陶與各類科學管理工具的應用,造就了一代代適應科學管理要求的職業化人才。沒有科學管理的革命和運動,就沒有西方的現代工商文明。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商業經驗傳承與持續性的管理基礎,大量創業者都是橫空出世,根本沒有經過系統的企業管理訓練。而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從意識形態上就排斥科學管理,把它看作資本主義的剝削工具,沒有看到它是現代化生產當中最重要的管理基礎,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解決矛盾、達成和諧。
德魯克說過,科學管理是一場精神革命。我們必須得從精神和心理層面徹底轉換觀念,真正接受科學管理,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它的好處。對于我們的企業來說,領導者必須從根本上重視科學管理,把它當成企業管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可以從具體的項目入手,總結出一套適應企業自身特點的經驗,最終變成內部的學習 體系,企業就可以在不斷積累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