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的刮骨療傷,阿迪達斯重新開始了快跑。根據其剛剛發布的財報,2011年大中華區的銷售收入增長23%,達到12.3億歐元。
快速增長源自雄心勃勃的擴張戰略。根據其2010年底公布的“通向2015”計劃,阿迪達斯將從當時的5500家門店增加至8000家,從550個城市延展至1400個城市。在計劃實施的第一個年頭,它就已經凈增了1175家門店,拓展了115個新城市。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主戰場之外,向低線城市的下沉,將是阿迪達斯未來重要的增長點。
郎溪縣、屏南縣、紅河縣……阿迪達斯去年新拓展的城市中,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五六線城市,其中許多城鎮人口甚至低于50萬。阿迪達斯相信:未來2/3的商業增長集中在四線到六線城市。
這是再好不過的時機。原本在低線城市占據優勢的李寧、安踏等本土運動品牌正陷于庫存的泥潭,自顧不暇。阿迪達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高嘉禮(ColinCurrie)告訴《環球企業家》:“低線城市的消費者正在尋求高端消費,希望購買更高檔的品牌。我們相信,阿迪達斯可以幫助經銷商等合作伙伴充分利用這個商機,占據市場份額。”
在中國,阿迪達斯90%的業務來自經銷商業務,10%源于自營零售店。經銷商是其進軍低線城市的重要環節。然而本土品牌早已經歷過的經銷商管理問題、庫存危機,都表明這種擴張模式背后的危險性。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在“通向2015戰略”規劃中,阿迪達斯未來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升經銷商的能力,確保雙方共同努力,保證新產品銷售和庫存消化的正常運轉。
在高嘉禮的辦公室,有一幅半人高的中國地圖,上面布滿紅色和黃色的小點。紅色是已經有阿迪達斯門店的城市,黃色代表他們未來將要進入的城市。如何繪制出這些黃點?這正是構成“通向2015”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模塊—店鋪分布規劃。
實際上,過去經銷商開店時,通常是根據自己原有的商業資源決定選址等事宜。而現在,阿迪達斯通過和咨詢公司、經銷商合作,基于政府的普查數據,了解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組織形式,完成了對未來兩至三年內將要進軍的城市的優先排序。隨后,阿迪達斯的員工會走進這些城市,通過城市測繪,在銀行、學校和商場分布的地區觀察,和經銷商一起來確定最合適的店址,確保店面更健康地發展,使經銷商更長期的商業規劃得以實施。
而阿迪達斯在2009年和2010年清理庫存、重修與經銷商關系的同時,也在改變兩者的合作方式(詳情請于Gemag.com.cn查閱《可怕的阿迪達斯》一文),從只關注“Sell-in(把貨賣給經銷商)”轉變為重視“Sell-through(把貨賣給終端消費者)”。在與經銷商的合同中,阿迪達斯規定,必須在三個月內銷售完一定數量和比例的新品;三個月之后,這些產品將會被清倉至工廠店(奧特萊斯)銷售,確保不產生不合理的庫存。
通過收集全國的Sell-through銷售數據,將其統計入數據庫,并進行趨勢分析,阿迪達斯迅速了解不同商品的銷售熱度,并根據地區特點為經銷商提供建議,包括采購商品和店鋪陳列等。
同時,阿迪達斯還改變了過去將中國視為整體的“一刀切”政策,拓展地區辦公室。去年4月,在成都增設了西區總部后,中國大陸劃分為四個區域(華北、華東、華西、華南+香港),由四位區域總經理掌管,以此確保在高速擴張時能更貼近消費者、經銷商和市場。
不過,阿迪達斯面臨的競爭絕不輕松。距離桂林108公里的恭城瑤族自治縣,是個人口不到50萬的小縣城。在同一條街上,已經有匹克、七波輝、361和喬丹體育等本土競爭者。而就在阿迪達斯的新門店開出不久,緊挨在旁邊的耐克門店也開張了。中國星羅密布的小城市里,這樣的近身戰將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