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管理評論-訊】為什么領導越做越累,而下屬卻越來越閑?為什么領導抱怨下屬無能,而下屬卻說領導“累死活該”?估計不少企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那就是老板把許多副總的事情搶著干了,副總沒事干,又不好意思,就去搶經理的事情做;經理覺得情況不妙,就找一些主管的事情做;主管沒辦法,只好把下屬的事情做完了;下屬沒事干,就整天無奈地想——公司到底要往哪里走——這是公司戰略問題,本是老板該想的。下屬想完戰略后,得不到結果,干脆跑到KTV大唱《明天會更好》。最后的結局就是,老板們累倒在辦公桌上。即使這樣,還是有不少領導前赴后繼,繼續做著下屬該做的事情!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不是整天忙得團團轉的人,而是一切盡在掌握、悠然自得的人。那為什么還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這其中固然有組織鏈上角色認知混亂的原因,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絕大部分領導者不授權。這也是領導為什么累的第一個原因。
其實,一個優秀領導者,應該盡可能地授權,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把別人能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事,把自己沒有時間做的事,把不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果敢地授權給下屬去做。只有這樣,領導才能不被千頭萬緒的瑣事糾纏,才能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處理最重要的事情。可以這樣講:領導=決策+授權。具體地,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就給您詳細講一講:
1、決策
領導者可以做錯決策,但不能不作決策;可以獨斷專行,但不能猶豫不決。比如,2009年末,美國總統奧巴馬給自己入主白宮到現在做了一個總結。他說:“我對自己第一年的工作表現并不滿意,但我起碼證明了,面對艱難決策,包括那些不受人歡迎的決策,我是敢拍板的!IthinkI‘veshownthisyearthatIcanmakeharddecisions,evenwhenthey’renotpopular.奧巴馬所指的那些艱難決策包括,在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后,仍然冒著大多數美國人民的反對,繼續增兵阿富汗。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大師之一柯林斯,稱他們為“適合的人”。韋爾奇稱他們為“明星”。已故的杜拉克把他們描述為“運籌帷幄的指揮大師”。這些管理專家所談到的是那些真正決定企業興衰的人。這些“明星”管理者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研究證明,決定管理者成敗的關鍵在于他是否具備特定的認知能力。正是這些能力形成了一套新智力理論的基礎。這里的智力指在商業環境中游刃有余而需要的一種認知技能,也稱為“決策智慧”。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許多企業因為沒有決策型的領導者而陷入危機,江河日下。問題在于,即使占據著領導者的位置,也不一定就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領導者,因為領導者的偉大在于關鍵時刻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決策關系重大,決策是領導工作的關鍵環節,決策能力體現的是領導者的基本功,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領導者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位著名的管理學專家認為,作為領導者,在其綜合素質上,有三方面是屬于核心能力的,即決策、用人、專業。而這三方面側重點又各不相同:對于領導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決策,占47%;其次是用人,占35%,專業只占18%——市場就如同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同行業之間的競爭已經發展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誰在經營管理決策上善于籌謀、具有前瞻性,誰就有可能在市場上領先一步,搶占到制高點,并保持永不落后市場的結局。而相反,如果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缺乏長遠思想和深謀遠慮,其結果只能是永遠當“追隨者”,永遠在別人后面當“跟屁蟲”。
總之,光是了解制定決策的流程還不夠,還要持續而堅定地應用自己獲得的經驗,才能真正有所獲益。能夠持續應用,未來自己作的每項決策,才都會是成功的決策。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決策之難有時難于上青天。很多東西,總也無法完全掌握,無論思考多細,布置多周,總有想不透的一環,總有意外在等著你。但科學細致的思考會讓你事半功倍,馬到成功!
在緊急時刻,我們往往缺少力挽狂瀾的氣魄與機智的決策,糊里糊涂地踏上一條離目標越來越遠的路,仍沾沾自喜地認為這是脫離困境的正確選擇。我們被紛繁復雜的世界搞暈了,看不清最本質的問題,只去抓一些無關痛癢的細枝末節,結果當然很糟糕。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只有抓住最核心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使個人、團隊、組織與企業贏得成功。決策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決策能力不是在偶然中進發的,也不是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它需要從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培育:家庭、學校和職場。
每個人都是個決策者,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都需要做決策。尤其對身為主管的人來說,做決策的目的,就是要能夠把事情做好──透過別人來完成某些事情,產出想要的結果。如果我們想要有更好的結果,就需要做出更好的決策;而想要做出更佳的決策,就需要做更多的思考。生活中,人們經常面臨許多決策,作為一個管理者,更是如此。管理者的級別越高,做的決策越重大。決策越重大,其影響就越深遠。如果重大決策出現失誤,那無疑會使員工的努力付之東流,使企業的財力、物力都遭到損失。管理學上有一句名言:100個行動也無法挽救1個錯誤的決策。歡迎參加譚小芳老師的科學決策課程,她將教您每次都作出正確的商業和個人決定。
決策、決策、決策……為什么總也找不到最佳的答案?玩撲克牌時,什么時候應該棄牌,什么時候應該追加?為什么多數人會為了10英鎊而拒絕下注,但同時很多人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創建自己的公司?為什么有些人遲遲不愿放棄每況愈下的經營項目?到底撲克牌游戲與商業決策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管理者如何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制定決策呢?制定決策時我們經常抱有哪些偏見、犯哪些錯誤?了解這些后,我們如何將其運用到實際當中,更好地制定決策?針對所有這些引人思考的問題,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通過商界案例還原真實的決策藝術,尋找完美科學決策。
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西蒙教授說:“管理就是決策”。拿破侖說:“做決定的能力最難獲得,因此也最寶貴。”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則表示,企業經營管理者每日 都必須對企業面臨的各種問題做出決策——在環境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管理者必須在信息不充分、情況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影響個人和企業命運的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和群體的決策心理和行為方式對決策起著無形而巨大的影響,識別決策的心理效應、跳出決策的心理陷阱、改善決策的心理過程是提高不確定性決策效果的關鍵。
企業中執行無疑是很重要的,但決策更加重要。沒有正確的決策就沒有優秀的執行。人生中也是處處充滿決策。
每個人都是決策者,在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決策。然而,“正常”的決策者卻常常會做出“傻瓜式”的決策。比如有人說國內中小企業:“管理者的決策是這樣形成的:聽大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最終決定。”所以,無論是高層還是中層經理人,每日 都在參與、制定和執行著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各類決策,因此,掌握決策的程序和方法,把握決策的關鍵環節很有必要。
2、授權
一個企業在創業時期,老板往往是事必躬親、全責全能,這對企業的快速決策和發展是有好處的。然而,等到企業上了一定規模,老板就要逐步退出一些事務性工作,分權授權給其他賢能之士,建立團隊管理和現代公司制度。否則,老板如果太能了,獨任己而眼中無賢,當然就沒有可用之人了。
“授權”比“命令”更重要也更有效。但是,領導者該如何做好授權呢?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即,在向員工授權時,既定義好相關工作的權限范圍,給予員工足夠的信息和支持,也定義好它的責任范圍,讓被授權的員工能夠在擁有權限的同時,可以獨立負責和彼此負責,這樣才不會出現管理上的混亂。也就是說,被授權的員工既有義務主動地、有創造性地處理好自己的工作,并為自己的工作結果負責,也有義務在看到其他團隊或個人存在問題時主動指出,幫助對方改進工作。
有效授權是現代企業管理對企業經理人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風云,應對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您能否高屋建瓴、運籌帷幄?能否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組織的整體優勢?我在咨詢和學習 過程中,見到大多數卓越的領導者至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相當程度的授權,讓下屬無限的潛能得以發揮。授權讓下屬去做,你會發現下屬遠比你想像的還要盡心、賣力和能干!
要在今天的商業環境中取得成功,組織需要每一個人,包括一線工人和最高管理層的知識、思想、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力。優秀的企業將每一個都轉變成企業的領導者,使他們以主人翁的態度為企業不斷創造價值。因而它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您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答案就是創造一個充分授權的環境?答案就是創造一個充分授權的環境,使所有員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為組織取得佳績而共同努力。
有個電視劇的插曲中有這么一句,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在經理人授權方面,我則強調:授權管理:該放手時就放手!經理人要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沉迷于權力的人只會扼殺自己取得更大業績的潛力和可能性。管理的重點是控制,領導的重點是激勵與授權。減少控制,增加激勵與授權,即“少管理多領導”,這符合新世紀簡約管理的大道與趨勢。
通過有效授權與激勵,優秀的領導者得以用簡約的、低成本的方法讓員工自動自發、創造性地工作。授權就是復制自己,就是讓別人為你工作,是放大自己時間的杠桿,是決定一個領導者能力高低的標志。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獨創性提出了“授權7步驟”步步都是實戰招數,她還運用這授權7步驟的心得體會以及一些案例及其分析,助你有效掌握授權技巧。譚小芳老師認為,授權一般包括三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任務本身,即要求部屬完成某項工作。
第二個要素是權力,即賦予部屬完成某項工作相應的權力。
第三個要素是責任,即部屬所要承擔的工作責任。
譚老師認為,授權三要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握了以上三個要素,才能為一次成功的授權打好基礎。我們先看一個案例——1995年2月27日,世界上有著233年歷史的巴林銀行垮了。擁有四萬員工、下屬四個集團,全球幾乎所有的地區都有分支機構的巴林銀行怎么會垮呢?因為一個人——李森——巴林銀行曾經最優秀的交易員之一。
李森當年才28歲,是巴林銀行新加坡分行的經理。他是25歲進入巴林銀行的,主要做期貨買賣。之前李森的工作非常出色,業績也很突出,據說他一個人掙的錢一度達到整個銀行其他人的總和。為了表示巴林銀行對人才的重視,董事會決定采取一個政策,讓李森擁有先斬后奏的權利。可巴林銀行沒有料到,正是這一決定,使巴林銀行走上了毀滅的道路。
在實踐中,沒有支持,得不到授權,任何制度都不會順利的執行下去的。而在一些企業里邊,老總的老部下跟親隨,往往是制度的破壞者跟阻撓者。面對著一個個主管、經理、封疆大吏,小小的行政主管能奈他們何?正所謂打狗還得看主人呢,礙于情面就放他一馬。長此下去放這個一馬放那個一馬,制度也就不成制度了。而得到老總的支持與授權,拿到了尚方寶劍后,管你誰誰,只要違犯了制度就照章辦事,殺幾只雞,就不信他們的血嚇不倒你們!這樣其他的員工也沒有什么可說的,公司制度也能得以順利執行。
同樣,光是了解制定決策的流程也不夠,還要持續而堅定地應用自己獲得的經驗,才能真正有所獲益。能夠持續應用,未來自己作的每項決策,才都會是成功的決策。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決策之難有時難于上青天。很多東西,總也無法完全掌握,無論思考多細,布置多周,總有想不透的一環,總有意外在等著你。但科學細致的思考會讓你事半功倍,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