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清國家最高權力機樞的故宮三大殿是以保和、中和、太和等三和命名的,其中皇帝每日
處理事物和召集文武大臣的的殿就是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宮最主要的
建筑,可以說是故宮的中樞。為什么故宮的中樞叫太和殿呢?其實太和是管理和統治一個國家的最高境界。周史伯曾說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庸》的“和也者,天下達道也”。漢儒董仲舒也說:“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這都是在表述“和”對于管理和治國的重要性。中國歷代管理者都把太和作為最高的理想和終極的目標。何為太和?其實《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給出了答案。“太和”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都是和諧的。這種最高形式的和就是太和,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學。
“和”這個概念產生于音樂,古代統稱為樂。樂在今天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和”是天地之間的大美,人們由音樂之和推行到人世間,由此悟出了治理邦國之道,國有強弱,邦有大小,如果能扶弱抑強利益共贏,在各邦國之間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并循行的規則,那么天下就太平,邦國就和諧,好比眾多樂器奏出了和聲。古人先賢把這種尋找和諧的努力稱為“致中和”。遵循著這條致中和的道路方向,先人們又將“和”的理念推行到教化人心。大干世界滾滾紅塵,為名為利爭奪不休,人心唯危,這是令歷代管理者最頭痛的頑癥。受到音樂的啟發,假如能在眾人之間找到一條治心之路,讓大家在這里實現和諧,那人心和諧的意義就超過了治理邦國的“致中和”,那就出現了最高的“和”,最高的“和”就是要達到天與人,人與地及人與人的和諧,也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這就是太和的概念。執政與管理是相同的,管理企業的最高境界也是太和,中國化管理的實質就是和諧管理之道。我們今天的構建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其實就是太和管理哲學的實踐。構建和諧社會也是要使企業,員工、社會及自然達到和諧統一。
中國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太和,但真正的太和很難達到,我們的管理永遠是向太和的境界不斷靠近。企業家在實踐太和管理之道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更多有關愛維龍媒董事長段俊平先生中國化管理相關觀點,可以參見《內圣外王之道是世界管理學的哲學源頭》)
第一、企業一定要與勢與政和。勢是指企業全局發展和運動的趨向以及由這個趨向所產生的影響力。也就是所謂的形勢。管理者此時要認清形勢、適應形勢,一定要趁勢而上,作為一名管理者,基本功之一便是這種審度的能力。政,就是國家的政令和法規,企業一定要守法經營,這是企業“和”的根本。中外成功企業無不是與勢與政和的典范。聯想,海爾及華為等一批成功的企業無不是順勢而為而成功的。
第二、企業發展一定要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相吻合。中國化的管理的價值取向是義利統一的和為貴,是一個復合的價值系統。在中國化管理中十分講究道,也就是十分追求“正合”。有時因為管理行為偏離了道義,企業盈利不“取之有道”,企業也沒有生命力。履行責任,堅守道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企業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力。三鹿就是沒有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相吻合,結果因為三聚氰胺事件倒閉而破產。
第三、企業發展一定要與自然和。中國化管理講求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企業一定要從客觀規律出發,努力實現企業、員工與自然的和諧,真正使企業按科學的發展觀來發展。這樣企業才能基業長青。違背客觀規律,破壞與自然的和諧必定會受到自然的懲罰。云南鉻礦污染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與大自然不和諧企業不可能持續發展。
第四、企業管理一定與人和。中國化管理中人際關系的管理很重要。“與人和”是和諧管理目標的聚焦點。與人和包括員工與員工,企業管理者與員工,企業與企業有關的人的和諧。管理者應該動用自己全部的知識和能量來致力于“人和”工程。這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有關愛維龍媒董事長段俊平先生中國化管理相關觀點,可以參見《 黃帝內經 中的中國化管理哲學》)
第五、企業家不僅要與人和還要與己和。如果企業家與人和是外功,那么企業家還必須要內明。內明就是企業家要與己和。與己和對于企業家很重要。作為一名管理者,雖然事業上很成功,但自己往往感到心累,這便是“內明”不足的征兆。歷史上和當今社會中不乏“外功”顯赫者,但真正在成功的巔峰上又能享受“內明”者卻不多。諸葛亮治蜀頗有成效,是一代名家大家,但自己的狀況呢,是“夙興夜寐,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終于“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嘉可敬,但個人的命運卻染上了濃重的悲劇色彩,我們身邊也不乏因為不內明而得抑郁癥的企業家。所以與己和無論對于企業和企業家本人來說都很重要。
上述五和是中國化管理的維度,是坐標,也是層階。也是達到太和管理目標特別注意的幾點。要想企業管理也進入一個至高境界,管理者需要認真體悟,大膽實踐。準確把握了太和管理之道,企業家也就掌握了中國化管理的精髓。
隨機讀管理故事:《“給我”還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別吝嗇,從來不會把東西送給別人。他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把東西給誰!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邊立即喊到:把手給我,把手給我,我拉你上來!這個人始終不肯把手給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連喊到:把手給我。他情愿掙扎,也不肯把手給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這個人的習慣,靈機一動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這個人立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啟發思考:
“給我”還是“拿去”?我們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戶表達著“把你的錢給我”,客戶就象上面那個吝嗇的人,情愿在痛苦與不滿足中掙扎,也不愿意把錢給我們。
如果我們對客戶說的是:把我的產品拿去,是否會更好一些呢?客戶會更情愿地去體驗你的產品,購買你的產品。
“給我”還是“拿去”?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精明的商家是否能從客戶的角度去設計成交,設計商業模式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事業就豁然開然。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