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曾經把為商者的成長分為三個境界:一是創業家,二是企業家,三是事業家。從創業家完成到企業家的蛻變,在某種意義上可能與企業的規模或是資本并無太大的關聯,更多時候它與創業家本人對創業的理解不無關系。
企業經歷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100、1000乃至更大,這不光是數字上階梯式的變化,也不是簡單的財富累積,在創業家成為企業家之前,披荊斬棘的能耐、過關斬將的氣魄、隱忍堅守的毅力都是必經的關卡。
創業無法走急功近利的道路,誠如勇士在經歷數百場戰役后才能成為將軍。正如李嘉誠所言:“每一個事業的成功者,都需要獨自承擔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苦難。”而往往苦難過后才能迎來化繭成蝶的美麗。
圓桌討論者:
●清科創投董事總經理 葉濱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王方華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 張志學
●企業家教練 戴劍
●亞商資本投資總監 張新朋
日報:創業家就是企業家嗎?如果不是,他們兩者的差異在哪些方面?
葉濱: 創業家和企業家是有交集的一群人。創業家更側重于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一個產品、服務和企業;而隨著企業的成長,有些創業家會逐漸成長為企業家。如果說差別的話,創業家更側重于產品是否能成功,而企業家則更關注企業的成功,包括企業文化、人才的引進和激勵機制等等。
王方華:許多企業家都是創業家,但一些創業家未必都能成為企業家。創業家的興趣在于做成別人無法做成的事情,而從創業家到企業家的轉換關鍵在于有沒有為企業找到適合的商業模式。
張志學:創業家和企業家最大的區別在于,首先,作為一個創業家,對市場的判斷更具敏銳性。另外,由于創業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創業家具備對風險的知覺能力和對風險的把控能力。引用美國哈佛大學一位心理學家的話:“真正的創業家都有強烈追求卓越的動機。為自己設立標準,并不斷超越標準,是創業家的普遍精神”。
戴劍:創業家不完全是企業家。創業家更多的是開創一個企業,根據商業模式的四要素即客戶價值主張、盈利模式、核心資源、流程把企業從0做到1,確保企業度過生存期。而企業家則是懷有創業家精神,將企業帶得更遠,從1到10乃至100,使其能可持續發展。
張新朋:創業家不一定是企業家。一言概之,創業家擅長的是打天下的能力,而企業家不僅具備打天下的能力還具備優秀的守業和繼續擴張能力。創業家往往有一技之長,或技術,或新商業模式,或營銷,或重要客戶資源,通過厚積薄發,臥薪嘗膽而后成功。而企業家具備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質,因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很多商機不允許企業家像創業家創業時能有充分考慮和準備時間,而需要其能在短時間內持續地、快速地找準并把握商機。此外企業家還需要具備創建和完善組織的領袖能力,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精細化管理能力。
日報:創業家和企業家是否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具體是什么?
葉濱: 與職業經理人不同的是,創業家和企業家都是強烈的結果導向,不會輕言放棄。
王方華:創業家與企業家都有一些基本的素質,比如敢于冒險,挑戰自我,有克服困難的意志。
張志學:兩者的相似性在于,都能運用資源和把握資源。
戴劍:創業家和企業家的共性就是“創業家精神”,這和企業大小、企業發展階段無關,而是一種隨時隨地對方向感和平衡感的把握以及艱苦創業的精神和文化。
張新朋:創業家和企業家都有良好的商業天賦,善于抓住能夠帶來良好回報的商業機會。
日報:從創業家跨越到企業家,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葉濱:從創業家成長為企業家,一個重要的分界點是,從做事導向轉變為用人導向。在企業初期,產品的成敗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存活,創業家必須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長處,把事做成功。企業具備一定規模時,創業者需要認識到自身的短處,并通過發現留住優秀人才彌補企業的不足。
王方華:完成這種轉換需要創業家能充分協調并整合各種要素,在抓住商業機會的同時把企業做大做強。
張志學:將一個好的點子,用企業運作的方式越做越大。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多的人員、需要更好的架構來支持企業往前發展。越過創業這個階段之后,企業就變成了常規發展。這時候創業家也就變成企業家了。
戴劍:創業家更多關注的是企業的“財務邏輯”,比如如何實現持續穩定的盈利,而企業家更多關注的是企業的“體制邏輯”,比如如何建立經久不衰的體制。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標。從創業家跨越到企業家,至少需要經歷過一個完整的企業生命周期。
張新朋:就創業者本身而言,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取得創業成功后,未來有好幾條發展路徑:杰出的創業者可以連環創業,在一個企業成功上市后,創業者退出獲取收益并重新組建團隊創造另一個企業。另外,也可以作投資商,利用創業者的寶貴創業經歷發掘優秀的團隊和項目,成為投資商。而很多創業家始終跟隨企業做大做強也是一種選擇,這是一個創業家轉變成企業核心領導人及企業家的一個過程,這就要求創業家更敢于冒險,更善于用人以及調配資源。此外,更加精明,擁有更好的商業直覺,善于企業的細致經營以及管理精細化。
日報:你們如何理解創業家精神?
葉濱:創業家精神應該是以創新為核心。發現別人未意識到或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并通過強大的執行力實現該想法。
王方華:鍥而不舍,不斷挑戰自我。
張志學:創業者普遍具有一種敢于打破常規,挑戰自我的勇氣。在困難面前,創業家不會將困難當做困難,而是非常興奮,當做是有意思的挑戰。
戴劍:洞察先機、目標明確、模式清晰、執行到位。
張新朋:企業無論規模有多大,創業者都需要獨自面對所有的挑戰,比如公司規模會逐漸擴大,合作伙伴、企業員工會慢慢增加。但成功在于堅持,不在于智力,成功的創業家往往是執著地堅持自己的創業夢想,由思想和堅持力引導走向成功。
日報:資本的神話讓一些企業走向急功近利,你們認為當今社會應該營造怎樣的創業氛圍?
葉濱:從創業氛圍來說,我們需要培養對失敗的接受度。創業成功永遠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并不可怕也不可恥。只有正視失敗,并重新討論思考,才能從失敗中獲得經驗,并為未來的成功作準備。成王敗寇的價值觀難以培養出優秀的創業氛圍。
王方華:在經濟轉型期,創業容易趨于浮躁,特別是追求財富成功的心態會讓許多人的創業被利益驅動,一旦成功會讓人變得輕浮,而一旦失敗又很容易讓人氣餒放棄,社會大環境的鼓勵對于創業者而言應該起到一個正面的引導作用。
張志學:從國家政策到宏觀環境,應該出臺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和有創意的人去創業,將他們的想法變成可傳遞的產品。在當前大環境下,首先還是應該鼓勵資本市場用資金去支持創業。不是去推動已經成熟的企業去上市,而是投入風險更大的創業型企業。整個社會應該對創業者更寬容,允許創業者失敗。比如喬布斯這樣特立獨行的創業者,我們的環境,包括教育環境,應該對這樣的人提高容忍度。
戴劍:整個社會包括資源、導向、平臺等是一個大的氛圍,這種氛圍下的生態環境要適合創業,才能使得各種創業要素比如創意、創新、資金、技術、人才等能夠有效集聚、融合。
張新朋:濃郁的創業氛圍有利于催生新企業,孕育新興市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本質上來說,創業機會是客觀存在的,創業者可以通過優勢積累,并實現優勢互補實現創業。社會需要做的是,首先做好硬件環境建設,包括基礎設施等。其次做好軟件環境建設,比如政策。最后要做好資源整合力建設,包括搭建各種培育和扶持創業的平臺,配套金融相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