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和生產要素跨國界自由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或地區范圍內優化組合,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發展過程。
經濟全球化,客觀上要求各國市場在拆除貿易壁壘的基礎上實現統一,在這其中,最為根本的統一是市場規則的統一,這就要求法律層面也對全球化予以應對。WTO的成立和發展就是這方面的組織和規則保證。就我國來說,由于推行變革 開放的基本國策,我國從經濟全球化中獲益匪淺,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所取得的進步無疑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現之一。
毋庸置疑,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大勢所趨。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全球化不僅為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也將各種商業風險由一國擴大到了全世界。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全球化從另一個層面上講也可以是經濟風險全球化。這一次的美國次貸危機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今年以來,金融機構的大事接二連三:美國兩家最大的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被美國政府接管,美國五大投資銀行中的三家或破產或被收購,最大的保險集團AIG被國有化等等。從曾經的如日中天到今天的黯然隕落,它們命運的跌宕起伏真是令人瞠目結舌。同時,由于這次金融危機有可能危及全球經濟,各國中央銀行被迫紛紛進行大規模救市干預,動用的資金已經超過一萬億美元,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數萬億美元。可以預見,由于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此次次貸危機將會對未來數十年的經濟全球化產生深遠影響,短期內世界經濟將會出現各種困難,而長期上將會影響全球的金融政策,整個金融體制和經濟體制都需要重新進行評估。
由于我國經濟全球化的程度還較低,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并不十分明顯。但是目前我國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同樣面臨較為嚴峻的經營情況,而且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因此,我們應該未雨綢繆,積極主動地防范因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商業風險。
增強國家干預力度
從上世紀的亞洲金融風暴,到美國的次貸危機,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是至關重要的。自變革 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問題,金融市場的開放與發展穩步、有序進行。其中,政府始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市場經濟中規制政府權限和保護市場經濟主體權利應并行不悖。市場經濟強調市場主體自由、政府適度干預。但是市場經濟卻并非自由經濟,安全與效率這兩大價值并不矛盾。不安全的效率等于沒有效率,沒有效率的安全也沒有實質意義。在保障市場主體自由的前提下,政府應當起到為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從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分析,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非理性經濟行為。單個市場主體乃至某個行業僅關注自身利益、局部利益,國家如果放任市場主體自由行為必然會導致經濟發展的無序與混亂,甚至危及到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面對經濟全球化可能導致的風險,國家必須采取合理、適當的措施,加強對市場主體非理性行為的干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干預就是政府為了矯正或改善市場機制的內在問題而干預經濟主體活動的行為。應當注意的是,國家干預的對象并非具體市場主體的個別行為,而是對某個領域普遍存在的、與整體經濟密切的相關市場行為。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大量違規操作行為,當這樣的行為普遍發生時政府應該利用其杠桿作用,予以及時、有效干預。也就是說,國家干預應當提前介入,對那些市場缺陷行為予以處理,防止其大范圍的蔓延。國家干預市場經濟的手段并非行政命令,而應當采取依據一定的法律、法規對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進行制約、干預或管理。因為,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也需要運用良好的法律、法規,約束和規范經濟主體的行為,以保證整個社會經濟規范有序的運行。
建立與完善市場經濟規則體系
雖然次貸危機受美國整體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大,但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崩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對于具有較為成熟的社會信用體系的美國尚且如此,尚未建立起完備信用體系的中國更加應該以此為戒。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制度計劃 。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按照國務院的計劃 部署,建立社會信用制度一是完善行業信用記錄,推進行業信用建設;二是加快信貸征信體系建設,建立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在嚴格監管、完善制度、維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漸進、穩步適度地開放信用服務市場,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根據世界貿易組織關于一般例外及安全例外的原則,基礎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信用服務中涉及信息保護要求高的領域不予開放。完備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體系,是信用行業健康發展的保障。要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競爭,有利于公共服務和監管,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制定有關法律法規。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目標。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我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經逐漸融合。因此,我國國內的法治狀況與國際社會也越來越息息相關,國際法和國內法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而它們的銜接卻越來越緊密。可以說,我國的法治已經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而是與各國有密切聯系的系統,需要從國際著眼來看待和發展。
因此,我國在法治建設上必須具備國際眼光和全球化視野,要對經濟發展的各種熱點問題予以通盤考慮,尤其是在法律規則和制度建設方面予以特別關注。在這方面,我國2001年的入世就是一個良好例證。加入WTO后,我國一直認真貫徹入世承諾,努力使我國的立法與WTO規則“保持一致”并在全國“統一實施”。即努力把我國的所有法律法規與WTO相關規則保持一致,通過自上而下的法律清理整頓工作,在全國上下統一施行。WTO的基本原則,諸如非歧視原則、市場準入原則、透明度原則等都在我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系統得到了貫徹實施,中國的法律也進一步向國際通行規則和發達國家的先進理論和實踐靠攏。
但是,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我國建立和完善法治仍然是任重道遠。法治畢竟是個舶來品,我國歷史、傳統中負面因素的影響仍然很明顯,社會腐敗、失范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和制度設計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真正落地生根,為我國這個五千年古國所接受。但更因為如此,我們才必須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使國家、社會、經濟等方面都走向法治的道路,為經濟全球化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從防范風險的角度出發,法治也是根本所在,只有國家、社會的運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可能從根本上穩定我國的經濟體制,使其具有強大的抵御風險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即使遇到經濟全球化中的危機也能夠處亂不驚。這次次貸危機雖然嚴重,但美國的國家和社會基本面等卻沒有出現大問題,就是法治的威力所在。
加強有效的金融監管
這次次貸危機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金融自由化需要法律的規范,否則市場內在的無序性終究會導致危機。以美國金融監管來說,其出發點是盡可能的減少政府干預,只有在市場自我糾正機制失靈時才有必要進行監管,因為監管容易妨礙市場的發展和創新。在體制上,美國金融監管存在多種類型和多種層次的金融監管機構。然而,這次次貸危機證明,等到發現金融危機的危險后政府再救市的行為其實效果十分有限,次貸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釀成大禍。由此,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不能以美國的今天作為我們的明天,在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還不是很強的情況下,以法律為基礎繼續完善金融體制是治本之策。
首先,我國金融監管必須處理好安全和效率的復雜關系,金融創新不能離開有效的法律監管的約束。在金融體系中,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永遠不能夠被忽視,金融產品的創新雖然可以提高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但金融創新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創新的過程中不能忽視金融安全,要把握好安全與效率的平衡。若處理不當,用于防范金融風險的金融工具也有可能帶來新的金融風險。這次美國次貸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衍生產品缺乏規制泛濫而導致的。在這其中,法律起了一種剎車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市場可能發生的投機和混亂,確保金融體制的穩定。
其次,我國金融監管法律體制應當隨著市場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和優化。次貸危機表明我國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應該更多地強化功能監管和事前監管。次貸危機證明,面對日益繁復的、頻繁的市場創新和日益復雜的創新產品,我國目前主要依賴的信息披露體制應對起來有困難。在信息爆炸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監管者僅僅通過確保信息的真實披露或依靠對透明度的監管已經難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危機。這就要求我國金融監管法律體制能夠建立審慎評估金融產品的機制,了解其對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從法律上約束市場主體的高風險行為。
第三,我國金融監管法律體制要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國家監管的協調。次貸危機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場日益全球化、金融創新日益活躍、金融產品日益復雜的今天,傳統金融子市場之間的界限已經淡化,跨市場金融產品日益普遍,跨部門和國際化的監管協調和監管合作顯得日趨重要。如何在國際層面上建立有效的國際金融有效規則是各國面臨的大問題,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也應當直面,并抓住機會加強國際合作,積累寶貴經驗。
從歷史上看,一些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發展的歷程正是一個規則被不斷突破甚至破壞,又不斷得到修補和完善的過程,金融監管法律體系往往也隨之進行著大幅度調整。雖然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劇烈的動蕩,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全球金融監管機構開始重新思考、審視和構建金融監管法律體制的各個基本問題。同時,還必須要加強國際金融體系的監督機制,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加強國際合作。
總之,經濟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大勢所趨,它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了難得的有利國際環境,但同時也蘊藏的各種風險。過去,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正面影響,而次貸危機為我國提供了難得的教材,啟示、鞭策我們從更多角度、更深層次來研究這一歷史大勢帶來的各種問題。在這其中,筆者認為法律是最為根本的一個部分,只有扎扎實實地構建良好的法律框架基礎,我們才能夠在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永立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