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董事長還是CEO(有的公司是董事長兼CEO),必須有很強的溝通能力,這是從事董事長或CEO工作的一個必要條件。
企業股票的漲跌就像企業業績的晴雨表,當一個企業的股票往下跌時,企業的管理層就會受到很大的壓力。此時,董事會會要求管理層作出解釋,甚至要求管理層做出一些人事調整。如果CEO應對不利,自己也可能面臨下課的危險。企業在實施長期戰略時,短期業績往往表現不佳,要取得董事會和股東們的持續支持,CEO跟董事會和股東進行溝通很重要性。
怎么溝通?專家提出,要進行透明化溝通,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公司的發展戰略、重大決策、組織架構等真實情況及時跟董事會和股東匯報,以獲得理解和支持。當然,透明化溝通的前提是要保證決策的正確性。
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董事長也好CEO也罷,獲得的收入是非常豐厚的,既然股東大會同意你收取這么高的回報,就有責任要求你更好地工作以給全體股民以更多的回報。做為一個公司的管理層,你是為投資者打工的,投資者的權益必須在公司管理中得到體現。
對這種看法的認識應有一個過程,可能不能馬上得到體現。這種體現有幾個方面,一是管理層的業績是不是跟企業的業績完全掛鉤,現在國內正在進行激勵機制的變革 ,通過期權、股票、分紅等,來實現“掛鉤”的問題。如果這種變革 成功的話,我們會發現管理層會積極主動、想法設法地提高公司的業績,因為跟他個人的利益是直接相連的。二是解決職業經理人的問題,什么是職業經理人,首先是機制本身要確定,根本上說,國內企業不管是什么類型只要是從事管理工作都應是職業經理人,因為管理工作就是職業化的,除非你自己是投資者。
溝通能力是必需的 科爾尼(上海)公司浦杰認為,董事長的職責是平衡管理層和董事會之間的關系,能保持一個正常的溝通關系,能夠吸引董事會成員為公司的發展積極思考發展未來,通過董事會的研究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偉世顧問公司首席顧問郭先生認為,溝通出現問題,這是上市企業最易發生的現象。一個合格的CEO要做到兩點,一是要在短期內能拿出一個適應市場的發展戰略、經營策略和方案,二是要正確進行溝通,就是如何把你的方案介紹給董事會,說服董事們相信你的方案,對你的方案有信心。這一點很重要,如果這方面做得不好,就可能導致董事會對你沒有信心和耐心,最終會導致CEO的下臺。
董事會的職責應該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他們是做為股東的代表來管理企業,它的主要任務一是監視整個管理層的管理同時對重大的決策有最終決定權,如重大的人事決策、重大的發行債券等融資決策,重大的收購、兼并的活動,重大的企業內部的戰略決策。因為董事會代表了整個股東的利益,股東有權利選擇是否對公司繼續投資,他們當然對公司的重大決策有發言權。當公司準備做出重大的決定時,董事長或CEO就有責任跟董事會乃至股東大會溝通好,做好工作,讓他們明白,公司的這些決策都是最大限度地代表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地幫助股東使他的股票升值。
一個公司在決策層會面臨兩類壓力,一是內部壓力一是外部壓力,外部壓力主要是股東對企業利潤增長的壓力。內部的壓力主要是各類所持的觀點不同,有的人看重企業長期的發展,而有些人重視企業短期的業績,內部的壓力還有一個是管理層跟董事會的溝通關系問題。
關鍵是CEO要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應明白自己責任和任務。CEO和董事會的工作職責是不同的,關鍵要找到雙方能夠合作的方面。從我們對企業的了解來看,如果一方忽略了另一方的話,企業是不可能長期發展的。
為什么有些公司的董事會跟管理層的意見不同?要看董事會是不是充分聽取了管理層的意見,管理層是不是很充分和明晰的清楚表達了這個重大決策給企業給股民帶來的利益,有些東西應該是很量化和很清晰的書面報告。
如何溝通是一門學問 管理專家朱偉說,“董事會或CEO跟董事會溝通,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透明化。國內公司以前上市時講包裝市場,我就很不理解,什么叫包裝,為什么要包裝?我們認為企業上市時,應該有一個明晰的發展定位,有一套長期的企業發展遠景和發展戰略,然后對企業的組織架構,激勵機制都有明確的規定。在這樣的基礎下,企業上市時投資者很清楚地知道這個公司做什么,將怎么去運作,這就是透明化。”
企業在上市后,還要不斷地告訴董事會和全體股東,企業經營的進展情況。通過透明化的行為來讓董事會和股民對企業發展有信心,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作為上市公司,上市的意義就是通過透明化的方式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最終對企業是有好處的。
郭先生的看法是,董事長或CEO要決定一個重大決策時,前提條件是這個決策必須是正確的,如果是錯誤的決策那么再好的溝通也沒用。溝通時,董事長或CEO首先要判斷應在什么時機介紹給什么樣的群體,包括董事會、全體股東、整個員工、所在的行業、客戶等。這本身就是一個專門的話題,偉世公司稱它為“轉變管理”,是一個專業的咨詢項目。
基本上講,董事長或CEO必須大張旗鼓地宣布這一主張,爭取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認同和支持,要把你的設計、想法和戰略成為大家的共識。董事長必須把這個決策的正確性很成功地表述給董事會,因為董事會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如果董事會認為這個決策不能體現公司的利益,當然可以行使否絕權。
短和長的矛盾 如何看待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的矛盾?朱偉提到,現在許多企業尤其是美國的公司非常注意短線,以前是看一年,現在是看一個季度的業績。美國的華爾街盯得更緊,如果它預估一家公司每股的收益是兩毛一,最后的結果是兩毛,就不得了了,股價就會往下跌。對股東來講,這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他投進來的錢,當然想越短收回投資越好。
作為一個投資者投資一個企業會遇到兩種風險,一是市場風險,如整個經濟狀況好壞;一是企業風險,有些企業的一個決策失誤就可能造成企業衰落。從回避風險角度講,股東強調短線也是正常的。
許多企業的管理者可能認為,強調短期業績會造成企業經營行為的急功近利,最終損害企業的利益。這樣企業管理者可能有一個企業長遠發展規劃,只是擔心在強調短期業績的今天提出來會不合時宜,其實一個企業如果有一個很好的發展戰略計劃,還是會得到各方的支持的,股評家是可以接受的,股民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一個企業準備想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它很明晰很透明地告訴大家公司準備進入這個領域,這個領域需要多大的投資,期望的回報是多少,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如果公司有一套很明晰的戰略發展方案,市場的回應肯定是熱烈的和正面的。
其實,企業今天的股價正是反映了企業昨天的長遠發展戰略規劃,在公司實施戰略目標的過程中,所走過的每一步都會受到股民的關注,如果沒有達到他們的期待,每一個季度公司都會受到資本市場的更正,公司的所作所為超越當初的目標股價會更高,達不到就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