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不是魔術師,所以不能憑空創造奇跡。在復雜的商務環境中,幾乎沒有什么決定可以是100%正確的。所有的決定都帶有傾向性、個人判斷、價值觀以及各種實際情況限制。所以說管理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平衡的藝術。
平衡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取悅每一個人,而是有原則的取舍、很周到的集中。
1、戰略性的思考,和思考的戰略性(Strategic Thinking Think Strategically)
想當元帥的士兵喜歡戰略性的思考。通過戰略性的思考(Strategic Thinking)制訂公司、部門的戰略,并且用強大的執行力(Execution)和一致性(Consistency)加以實現,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感。但是在一個優秀的人聚集的公司,每個人都從事戰略性的思考是非常危險的。16種不同MBTI性格的可能會有16個方向,這必將導致公司的方向混亂,資源浪費。所以,有時候我們要甘于思考的戰略性(Think Stragegically),考慮問題的時候能顧及公司現有的大戰略,把自己的工作往戰略上靠,才能萬眾一心,達成目標。
太多的人在做戰略性的思考是大公司的通病。平衡這兩點是管理者的一個難題。我很欣賞一位高官說的話:“We cannot do strategic thinking, but we can think strategically.”
2、三個客戶:老板、員工、消費者(Three Customers: Boss, Employees and Consumers)
消費者不是你的唯一客戶,如果“不惜一切代價”換取客戶的滿意度,那對公司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讓消費者滿意的最終目的是讓老板滿意,讓股東滿意。員工不是你的唯一客戶,“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公司的虧損、消亡將導致更多的員工降薪、失業。裁員對管理者來說永遠是一個兩難的、痛苦的決定。老板更不是你的唯一客戶,否則你就只會PMP(拍馬屁)了。
平衡的管理者通過讓消費者和員工滿意,達到讓老板滿意的目的。
3、昨天、今天、明天、后天(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服務部門是為昨天的利潤工作,給已經購買產品客戶提供承諾的價值。銷售部門是為今天的利潤工作,把產品變成利潤,爭取更多的客戶。開發部門是為明天的利潤工作,確保明天我們有優秀的產品可以賣。研究部門是為后天的利潤工作,了解趨勢、發展科技,保證永遠處于領先位置。
只看今天的管理者是短視的。眼中有著四天,并且懂得平衡資源的管理者,才能有可預見的成功。
4、40%業績 + 40%員工 + 20%自己(40% business + 40% people + 20% self-development)
把自己100%的精力僅僅放在實現公司業績目標上,會有短期成效,但卻是一種非常危險的飲鴆止渴的行為,猶如殺雞取卵。
所幸的是現在犯這種錯誤的經理已經不多了,因為360度調查,員工滿意度調查,員工職業生涯規劃這些管理工具已經深入人心。經理們都很清楚員工不僅是資源,更是資本。
現在更容易出現的狀況是,繁忙的主管和經理,完全忘了自己能力的提升,因為忙,而放棄很多有用的學習
和其他個人成長機會。
管理猶如駕車,業績是速度,員工是引擎,管理者自己是潤滑劑。定期保養絕對不能漏了添加潤滑劑。
5、平衡積分表(Balanced Scorecard)
平衡積分表是平衡管理哲學發展到幾近極致的產物。一張典型的平衡積分表包括財務(Financial),客戶(Customer),學習成長(Learning Growth),流程(Business Process)幾個方面。我至少看到了幾個問題的答案:
1)為什么公司市值可以是公司資產的數倍到數十倍?客戶、學習成長、流程是其無形資產的形式,股東信心來源。
2)客戶不是上帝。就像員工不是上帝,老板不是上帝一樣。因為財務、學習成長、流程一樣重要。
3)《學習型組織》很暢銷。學習也是為了財務、流程、客戶服務的。
4)很多優秀的公司講究規范,不是沒有道理的。規范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財務、學習成長、客戶的目標。
流程、客戶是對內部、外部的平衡;財務、學習成長是對后置、前置的平衡。
6、時間、范圍、費用(Time, Scope and Cost)
PMI認為,項目管理有五大流程,九大知識領域,數十個方法論,和上百個工具,需要至少參加35小時大約5天的學習
,才能理解通常認可的(Generally Accepted)管理綱要。
其實項目管理可以很簡單。項目管理可以就是對時間、范圍、費用的平衡。項目經理不是魔術師。客戶要增加工作范圍的時候,項目經理就調整一下時間、費用。公司要求減少費用的時候,項目經理只能減少工作范圍,或者改變時間。雖然實際環境會很復雜,但原理如此而已。
項目經理最是平衡專家,因為他必須在時間、范圍、費用的三角形上尋求到最佳平衡。
7、賺錢、花錢、分錢(income, cost and benefit)
賺錢使公司實現盈利、創造收入。花錢使公司正常消費,維持運轉。分錢使公司股東分潤、員工獲益。只會賺錢不懂花錢,公司難以永續;只會花錢不懂分錢,人心不能所向;只會分錢不懂賺錢,只是理論空殼。有人說會賺錢最重要,因為這是唯一的收入來源,其他都是附屬品。有人說會花錢最重要,因為有投入和產出通常成正比。有人說會分錢最重要,正確的人給予正確的激勵,賺錢自然發生。可能傻子都會說,理論上,三個都重要,所以這是廢話。
但是我想echo傻子的話:懂得賺錢,懂得花錢,懂得分錢,并且懂得平衡他們,最重要。
8、抓大、放小、管細(big, small and detail)
通常我們用“大”來指計劃,用“小”來指執行;用“大”來指戰略,用“小”來指戰術;用“大”來指全局,用“小”來指部分。缺乏“大”眼光的執行者會說“思路決定出路”,缺乏“小”手法的領導者會說“執行決定成敗”。我們缺少的,通常認為是最重要的。而往往,在大型組織中,我們不缺有戰略眼光的人,也不缺有執行力量的人,領導者除了“抓大”、“放小”外,有時會忘了一件事情,就是用“管細”把這兩者聯系在一起。
“管細”不是指事必躬親,指的是,你有通道、并且隨時可以從這個通道,自100樓下到1樓,看看你放的“小”在哪里。
9、魅力、制度、文化(charm, policy and culture)
公司里的文化與制度,對應社會上的道德與法律。管理10人,100人,和1000人是不一樣的。管理10人需要身先士卒,帶著兄弟們奮勇殺敵,同吃同住,用你的個人魅力大呼一聲“兄弟們,跟我上!”。管理100人就不行了。你看不到每一個人,需要制度。什么情況下應該做什么事情,如果做了,得到什么,沒做怎么懲罰。“干好了,有獎勵!”,于是公司井然有序。管1000人又不一樣了,制度的漏洞凸顯、個人魅力無法到達。于是要靠文化:“我高興,我愿意”,大家千眾齊心。
共同的文化是由內而外的原動力,良好的制度是由外而內的約束力,個人的魅力是由我而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