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跑路”的老板,原因固然有民間資金渠道狹窄,導致民企融資困難等問題存在,但更主要的,我認為還是企業經營有問題,因此無法提供足夠利潤使企業發展生存,自然只能關閉或“跑路”了。
如今這已經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總是像曇花一樣。在這樣一個激情燃燒、洶涌澎湃的時代,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大量企業的存在即便在全世界,你也找不出第二個國家有如此多的企業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競相誕生、各展風騷,而且很多都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大量企業短期內便偃旗息鼓、倒閉破產。之所以引起這么大的反差,與企業犯過的很多錯誤是一致的。
正如“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所言,“企業不是單純的經濟實體,它也是社會和政治實體”,它也擺脫不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在企業高速成長時期,很多企業家常常只是著眼于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經營,很多企業家認為自己忙得已經沒有時間靜下來想想自己企業存在的問題。就企業自身而言,其成長過程中可能實行一體化發展或多元化發展。一體化使得企業風險隨企業價值鏈加長而增大,多元化使企業風險隨新的行業數目和業務種類的增加而增加。兩者都會使企業因資源、精力與能力的分散而遭受不確定的市場風險。如,受財力制約,財務風險增大;因規模擴大帶來決策遲緩、機構臃腫、文化沖突、質量和品牌下降而出現決策風險、組織風險、社會風險、質量風險和品牌風險等。當然風險一旦擴大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動轉化為危機。
如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有盲目擴大投資,增大投資的沖動。這種情況如果處在市況比較好的時期,可能不會出現什么大問題,但是如果時逢競爭激烈,加之市場萎縮,就完全可能顧前不顧后,遭遇到嚴重的危機。最初可能只是較小的危機,只是出現了一點資金問題,就想趕緊借債渡過暫時的困難再說,哪怕利息再高只要能幫助實現周轉也在所不惜。但借貸之后卻發現經營任務持續沒有實現,而隨著高利貸款利息的增長,危機卻越來越大了,終于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來,最終只能“跑路”了。
除本身的投資沖動之外,隨著企業的自然發展及競爭環境的日趨嚴峻,很多企業也都想通過并購或增設分公司的方式來增強自身的實力,以對抗競爭對手。建立分公司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趨勢,能夠幫助企業開疆辟土,更有效開發和維護當地市場。但卻沒有想到建立分公司很容易,管理分公司卻需要花費更大心思。而在這個過程中,母公司對分公司以及總公司對分公司的管理、控制問題也愈發突出,嚴重的甚至會將龐大的公司拖入衰敗的深淵。這方面一直有非常深刻的教訓。如,德隆帝國的破產、中航油(新加坡)的巨額虧損、中國銀行(601988,股吧)的一個下屬支行“丟失”上十億元巨款、“安然”、“世通”破產案等。
按照歐美經濟市場的分類方法,中國的大多數企業還都只能算是成長型企業,即在規模、技術、資金方面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成長格外迅速,超常規的發展伴隨的當然是極強的風險暗流。
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每一家企業都力圖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以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沒有一家企業愿意陷入危機。然而,事情的變化往往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每一次危機既包含導致失敗的根源,又孕育著成功的種子。發現、拯救、培育,以便收獲這個潛在成功的機會,是企業家管理的精髓;而習慣于錯誤地估計形勢,令事態進一步惡化,則是不良企業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