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新興市場是企業創新的必經之路
徐巖先生: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副教授
今天我的演講大概有幾個要點,第一個我要強調,開發新興市場也是創新的形式之一。那么,著名的創新經濟學家熊彼德歸為五類,一個是開發一種新的產品、找到一種新的原料,產業實現一種新的重組等等。那么,開發新興市場是五種創新之一。
第二,大家到了新興市場有的時候需要一哄而起,去了新興市場我覺得目標一定要明確,我們到那是為了創新。那么,什么是創新?我在我的講課里面講得非常清楚,創新就是這個做法要是新的,同時要為企業帶來效應。實際上,我們看到一些企業有的時候他走道新興市場是比較盲目的,有的時候是湊熱鬧,有的時候可能是響應政治上的號召,比如說號召大家走出去,大家就走出去。那么,是不是對于新興市場有了真正的了解,是不是自己做了充分的準備,這一點也是需要注意的。另外一點,對于新興市場的認識不應當想當然,我們到了一個市場的時候,要對當地的市場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否則的話我們會犯一些很低級的錯誤。第四點,技術不是唯一成功的要素,當開拓一個市場的時候,有一個好的產品、有一個好的技術,不一定可以保證你獲得成功。最后一點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開放型創新。我的開放型的創新,為開拓新興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
諾基亞:用量身定做的策略迅速打開印度市場
首先我做一個案例,這是我前兩天的一篇文章,我覺得和今天的主題非常切合。這篇文章是介紹諾基亞在印度成功發展的戰略,到了2000年的時候,諾基亞的手機在印度銷量增長了1倍,同一年諾基亞手機的占有率在印度市場達到了70%,應該說是一家獨大的品牌。那么,為什么諾基亞會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呢?其實,我覺得它是對于市場有了充分的認識。
一般人要去印度賣手機的時候,可能他會有一些想當然的想法,印度的經濟水平并不是很高,我曾經也到過印度去過,是07年去的。我覺得有的地方的貧困程度,其實是挺讓人觸目驚心的,普遍的印象就是印度的經濟水平不高,人們需要的手機只要便宜就可以了,品牌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重要。那么,另外的人會想,反正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諾基亞,印度人也知道諾基亞,我們到那里去,他們自然會跋山涉水來買我的手機。但是,諾基亞并沒有根據這個想法來實施策略,諾基亞意識到只是開發廉價產品是無法占領市場的。所以,他們首先做市場調查,對于印度深入調查的基礎上,他們做了1100系列,這個手機絕對不是便宜的手機,它有什么特點呢?它有防滑把手,有防塵鍵盤,還有手電功能。我覺得大家可能沒有去過印度,印度的天氣非常炎熱,手上都是汗,如果拿一個非常光滑的手機,有可能會經常滑落在地上。
第二,印度也是一個發展的階段,到哪里都是灰塵滾滾,如果你用一個普通的手機,灰塵很容易進到里面,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壞掉了。印度目前的電力還不足,很多人家里到一定的時候電就沒有供應了,甚至在很多的山區里面,根本就沒有電力供應,手機提供了這樣的功能,當電力供應不足的時候,他可以利用手機當手電,來臨時解決一些問題。第二點,他們做了一些調查,最開始做的調查是對于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做了調查。發展中國家大家認為誰對品牌在意呢?只要價錢好就可以了。結果他們發現不是這樣的,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最關注的一點實際上是手機的質量和耐用度,他們希望買一個手機可以用3、4年,甚至是5年。在香港手機可能3個月、5個月就換一次,但是在發展中國家他們希望可以用3、5年,甚至是一輩子。
第三個是品牌,他們在調查當中,發現46%的低收入的消費者當中,他們認為品牌是很重要的,大家在印度這個比例高達64%。所以,認識到這一點以后,諾基亞在印度做了大量的品牌的形象建設。比如說他們贊助了很多的體育活動,他們跟寶萊塢的影星進行非常深入的合作,通過他們在民眾當中建立一個諾基亞的形象。另外一點,我們知道很小的時候我們看過印度的《大篷車》這個電影,大篷車在印度也是很普遍的交通工具,所以諾基亞專門買了20輛的大篷車,上面印上諾基亞的LOGO,他們跑遍了印度所有的山村和小鎮,使得諾基亞的品牌深入人心。
第三點,他們覺得我的品牌很好,但是如果用戶想買買不到也是白搭,如果自己建一個銷售網絡,花的時間非常長。所以,他們一開始就跟印度最大的復印和電信設備的銷售商進行一些合作,借用它的網絡。所以,到了2010年的時候,印度總共有72000家的銷售商,72000家都在銷售諾基亞的手機,它的網絡是摩托羅拉的3倍、三星的4倍,索尼愛立信的10倍。
這個很簡單的案例介紹完了以后,我可以問一些問題,本案例是哪種創新?簡單講進入新興市場絕對是一種創新。第二,諾基亞在印度提供的是最廉價的手機嗎?不是的,它提供的是最符合印度用戶需要的手機,這也是為什么1100會取得成功。
那么,技術是不是諾基亞取得成功的唯一要素?其實不然,它在品牌制造、滿足用戶的需求,還有銷售渠道的建設當中,都做了很大的努力。還有一點,諾基亞進軍印度是為了進入而進入嗎?我在07年的時候參加過印度電信展,在開幕式的時候,印度的總理也出席了開幕式,主辦單位非常自豪地宣布,我們的展覽在1月底的時候,我們所有的展館全都被訂購一空。這個反映的是大家對于印度這個市場都非??粗兀遣皇撬泄径假嵉搅隋X?其實不一定。我們看到,如果想要成功的話,一定要有非常扎實的市場調查,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一些策略的情況,才可以取得成功。
所以,諾基亞的案例對于我們國內的企業有一些啟發,技術創新和戰略創新都很重要,進入一個新興市場一方面要有好技術,更重要的是在戰略方面有所不同。第二個是創新的成功建立在扎實的市場研究上,他們對于印度的通信市場進行非常深入的了解,之后才進入印度。第三我們認為滿足用戶需要的產品才是好產品,你把iPhone拿到印度賣,大家肯定很喜歡,大家我不相信可以有那么驕人的成績。除了產品本身,品牌推廣和營銷渠道缺一不可。第五開拓新興市場不應為開拓而開拓,而是以獲得商業利益或經濟利益為本。所以,我覺得去一個新興市場一定要把這個搞清楚,我最后可以獲得什么利益。最后一點是要學會借助外力,諾基亞并不是靠自己一點一點發展銷售網絡,而是借助本地現有的銷售網絡,把市場占有率成功擴大。
企業創新模式迎來了“開放時代”
講到這一點,我覺得其實我們可以把開放型創新的模型結合起來。開放型創新實際上是在封閉型創新的基礎上的模型。這是BI時代,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知道I代表什么。I代表的是Internet,在互聯網之前我們看到的創新模型都是封閉型的創新模型,所謂的封閉型的創新模型,這個是企業的兩條邊界。一開始企業有一些想法,到最后進行一些初步的研究,然后初步的開發,最后生產出樣品,變成產品,然后推向市場,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企業的內部來進行的。所以,過去的創新模型是封閉型的創新模型。那么封閉型的創新模型是有一定的道理了,因為過去企業和外面合作,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說20年前我生產一個汽車,你需要買一些輪胎,這個輪胎你是自己生產還是到外面買比較值得呢?在當時信息不發達,你可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找到一個橡膠廠,你委托他生產輪胎,他最后收你20美金一個輪胎。那么20美金在當時來說是相當貴的一個價錢,但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你也不知道真正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企業應該采取什么策略?到外面買太貴了,只有自己做。所以,當時基本上企業什么都自己做。
比如說貝爾電話公司,過去很奇怪,無論是美國還是美國,所有的電話機都是黑色的。在美國當時為了把電話機變成黑顏色,貝爾電話公司專門要開一個礦,最后把電話機染成黑色的。最后,貝爾變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集合體,從最原始的東西,一直到給電話用戶提供服務,全都是在企業內進行的。因為當時對外交易成本要大于內部交易成本,所以最好是自己來做。
那么,從研發的角度來看,將來容易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企業賺取一定的利潤以后,他就開始增加研發的投入,當研發的投入增加以后,就會取得一些重要的技術突破。有了技術突破以后,我們就可以開發出一些新的產品,還有一些新的功能。那么,有了新產品和新功能,就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有了更多的收益以后,我可以增加更多的科研開發投入,最后取得更多的技術突破,最后開發出更多的新產品、新功能,企業就在良性循環的狀態下不斷地擴大和發展。
但是,過去的十幾年這種良性循環開始斷裂,以前有了新技術可以用在企業生產上,但是現在外面有各種各樣的誘惑,風投找到你,這個技術你為什么不出來做呢?如果要做我給你融資,最后你賺的錢絕對不是一百萬,而是幾千萬,甚至是幾億。所以,企業的研發就流到了外面去,個別人賺了錢,風投公司賺了錢。這是一個趨勢,很多的企業都面臨這個問題,就是人才不斷地流失。
在過去1年當中,平均一個研究人員平均為6家公司打工,在未來可能一個人為20家公司打工,所以人才的流動是一種趨勢,根本沒有辦法阻止。另外,創新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高度流動的資本和較低的物流成本。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挑戰,也有人視為機遇。P&G的CEO他看到了這一點,他說在目前我們的P&G里面,有8600個科學家,他們是非常優秀的科學家,他們開發出來的技術非常好,但是你要放眼望去,在全世界我們有多少這樣的科學家呢?大概有1500萬,他們可能是印度的教授,可能是俄羅斯的工程師,也可能是在中國已經退休的高級工程人員,他們在家里閑著沒有事干,但是他們的業務水平很高,那為什么我們的公司發展只依賴于我們公司內部的8600個科學家呢?我們可以跟外面的人員合作。所以,P&G搞了一個網站,我們看到它的標語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這個網絡起什么作用呢?它把全世界的人才都集合起來,當一個企業說我臨時需要這樣的一些人才,馬上這個網站給你進行配對,這個工程人員可能是在印度、俄羅斯,馬上跟他聯系。而且這些人說我有解決方案,你給我10萬美金,我可以把這個技術轉讓給你。
美國有另外一個網站叫做Eli Lilly,一方面說我有這樣的問題,誰可以給我解決方案,另外一個說我手頭上有這樣的一些技術,誰要可以跟我聯系。所以,這個網站把賣方和買方匹配起來,也取得了非常驕人的成績。
以客戶需求指引企業的創新方向
創新的過程還出現了很多其他的趨勢,比如說創新的全球化,我們看到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公司,越來越多的科研開發項目放在他們的國家,或者是整個的州之外,很多的跑到了印度,或者是中國。
在這里我們看一下美國海外附屬公司的海外研發,在94年的時候這個數字普遍是比較小的。到了2000的時候,他們在海外的科研開發的數字增加了很多,尤其是中國和新加坡的增長是非常大。以微軟為例,在全世界很多的地方都有它的研究院。
第二個是研發外包,很多人覺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專業的科研機構,或者是科研工程公司,他們的專業水平非常高。那么,這些項目為什么不包給他們呢?為什么什么東西我們都要自己做呢?所以,研發外包是一個趨勢,這是我們對于美國的公司做了一些調查,您為什么把這些科研項目外包到其他的地區或者是國家?我們看到主要的理由可能還是低價的銷售人員、低價的設備和原材料、利用外國的人才擴大科研技術等等。所以,科研外包有很多的優勢。
還有一個是與供應商超前整合。以前我們在供應店里面大家都是相互獨立的,我從你那里買東西回來就好了,今天我們看到過去互相不太合作的關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意識到,供應商其實是很多創意的來源,那么這里我們看一下德國的汽車公司他們創意的來源。
我們知道有一些德國的公司,他們在技術方面是比較好的,但實際上我們看真正的創意只有20%來自汽車公司本身,80%的創新或者是創意,是來自于他們的供應商,比如說零件供應商、玻璃等等。所以,要使這個公司不斷地進行創新,一定要跟供應商進行密切的合作。
另外一方面創新的來源,實際上是用戶創新。最早是MIT的Eric von Hippel教授提出來的,他說用戶在創新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提出了非常新的概念,改變所謂的逆向經濟。什么是正像經濟呢?就是傳統上我們分成了一些價值活動,當這些價值企業很好地運作以后,我們就為用戶制造了價值,這是用戶為什么愿意花錢買我們的產品,因為我們給你們創造了價值。但是,von Hipper教授認為,如果你跟你的客戶很好地合作,你的客戶也可以為你創造價值,這就是逆向經濟。
阿迪達斯發現他們自己的設計人員設計的產品非常好,但并不是設計的每一個款式都得到了市場的歡迎,與此同時他們在網上發現,很多的網上社區,他們有專門探討阿迪達斯,而且有很多的有創意的改造,比如說阿迪達斯的鞋加上一個什么顏色或者是一個標簽,那個鞋馬上看起來讓人眼睛一亮。阿迪達斯就馬上想到,我為什么不開發一些網上的工具,跟這些人合作?我們把這些用戶叫做領先用戶。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想跟用戶創新的時候,一定要識別誰是領先用戶,不是所有的用戶都可以幫你來創新。我曾經說,加入他們要找到我的話,我就真的幫不了阿迪達斯什么忙。第一,我對于阿迪達斯沒有特別的忠誠度,我要買鞋唯一的標準就是便宜、舒服,無論是耐克、阿迪達斯或者是彪馬,很多人就認準了阿迪達斯,他有很多的想法,在論壇里面特別活躍,你就可以主動跟他進行聯系,給他一些網上開發的工具,利用這個社區,讓他設計一些新的鞋、新的服裝,別人給他一些新的評估,設計出來的鞋絕對是迎合現代用戶的需求。這個如果做好的話,就會給企業帶來更新的創新來源,目前在歐洲游許多的公司都正在這么做。
香港的創新路線為珠三角企業提供范本
另外,科技轉讓也變得越來越普遍,過大量的公司投入資金申請專利,很多的專利自己根本沒有用,他情愿這個專利爛在自己手里,也不愿意轉讓給別人。但是,現在很多的公司都是專利公司,比如說IBM,它在授權和技術轉讓方面非常進取。而且,過去我們覺得IBM只有IT的技術,其實不然,目前它是全世界第八大生物科技專利的擁有者。很多的公司不生產電腦什么的產品,聯想愿意買我們就以很低的價錢賣給你,我覺得里面沒有什么價值,我只主攻知識產權。
他們在過去幾年做得非常成功,2005年一年就賺得了1500億美金。我們看整體的發展變化,我們可以用這個模型把這個創新可以概括一下,叫做AI時代,就是互聯網以后的時代,或者是后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創新變成了開放型的創新模型。這個開放型的創新模型有什么特點?
從一開始我們進行一些最基礎的研究的時候,你不一定自己非要做,你可以跟一些大學、研究機構合作。第二,任何一個企業你想進行創新的時候,都存在著一個資源有限的情況。但是,你為什么不跟一些風投資金進行合作?一方面你獲得資源,另外一方面他也可以為你承擔一些風險,當然他也會把你最后的利益分享。
到了開發的階段,你發現現在隨便一個手機產品,就需要5、6百種技術,我自己開發5、6百種技術非常困難,我為什么不從一些小公司、其他的公司直接收購呢?不管是大公司、小公司,只要你有這個技術,我直接買過來就可以了,還有一種是我把這個公司連人帶全都收購過來。
我開發一種新產品,跟我的主流產品不吻合,我也可以分拆出一個分公司獨立運作,如果成功的話我再收購過來,如果不成功風險也不是很大。還有一些技術我自己實在不用,我就賣給別人,哪怕是競爭對手,只要把技術變成錢就可以這么做。企業的邊界已經變成了開放性的邊界,很多的活動是在跨邊界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為什么說是開放型的創新。
這里面有一個例子就是波音,波音707當時90%的配件都是波音自己生產的。到了波音787的時候,90%的零件都是由非波音公司來提供的。那么,這90%非波音公司的零件供應商里面,其中的75%是來自于非美國公司的。有的是亞洲的公司,有的是歐洲的公司,所以波音變成了一個平臺公司,利用他這個品牌,把全世界各種優秀的供應商組合起來。最后,給用戶提供了一個非常優秀的飛機。最后,企業如果創新,就要往這個方向走。
這是采訪了5000個高級研發人員,在03年外來的產品和科技的比重是10%到20%,但是到了08的時候提高到了30%到50%。正是因為這個項目是外來的,所以企業管理的項目比過去多很多,以前你可能03年的時候只能開發11到25個技術,但是到了08年的時候,一個企業平均開發的項目變成了26到50,當然不是自己開發,可能是跟合作伙伴一起開發。
這個模型原來只是注重科研和開發兩個階段,現在我擴展到了商業化的階段,因為我認為創新不僅僅意味著科研,而是從最開始有點子,變成研究的結構、開發出來的樣品,最后成功地打入市場的全過程。所以,真正的創新,應該涉及到科研、開發、商業化。我開發出這個產品之后,我自己沒有能力生產,為什么不和OEM交流,讓他們替你生產?還有一個是物流,我自己沒有辦法組裝配送出去,你可以跟第三方的物流合作伙伴合作。還有一個是說,我這個企業在合作的過程當中有兼并、收購,每日 都要進行交流,包括最后很多的IT公司和科技公司要上市。在這個剛才當中,涉及到了會計、市場、營銷、法律等專業的服務業,最后才使得我們的產品真正打向市場。
把這個拆分以后,我們對于香港的創新的模型進行了分析。在延伸式的創新的情況下,香港既具有優勢,也具有一些劣勢。我們從頭開始看,一開始是外部的科研項目,這方面我們認為香港具有越來越強的優勢,而且整個優勢不是其他的地區和國家的大學能夠取代的,為什么呢?因為過這幾年的時間里,香港的大學從教學型的大學,轉型為科研型的大學。轉型以后,我覺得大學的理念是提供最尖端的科研,有的公司就看到了這一點優勢。比如說深圳的華為,他不知道從哪里聽說,香港科技大學無線通信這個專業非常強,在過去5年的時間里面,他們在世界上最頂尖的雜志發表的論文數是全世界第一。所以,他過來跟我們說,我們可以談一談合作嗎?所以,他們給了一筆錢,搞了非?,F代化的無線通信實驗室,進去以后感覺進入了未來世界,特別新穎。這只有3年的時間,科大的教授,包括了華為成功地申請了5項國際專利和3項國際標準,他們認識到了科大的價值。去年,他們把合作擴展了,成立一個華為科大創新實驗室。目前,他們有兩個方面的研究,一個是無線通信,一個是計算機技術,最近和我們的商學院進行合作,說以后我們創新這一塊應當加上商業模型的創新等等的內容。所以,香港在這些方面有很強的優勢。
第二個是風險投資,我們做這個項目之前,還不知道香港是亞太地區風投資金的中心。目前,亞洲37%的風投資金走存放在香港,但是他們并不是花在香港,我曾經問過一個風投資金的經理,我說你們為什么不把錢都花在香港呢?他說平均我們400個項目挑1個項目,所以我就餓死了,而中關村有很多的項目讓我挑,所以我們把錢放在香港,因為香港是金融中心,錢可以自由進來也可以自由出去,但是確實沒有什么讓我們選擇的項目。
還有一個是技術授權和技術并購,香港在這方面確實沒有任何的優勢,因為香港基本上沒有什么科技投資公司,跟硅谷是不一樣的,硅谷可能是有成千上萬家小的公司,每一個公司都頂著新的技術。但是,他們自己創新是很困難的,思科有硅谷這個網絡,他們每日 看硅谷這么多的小公司,哪一個公司迎合我們未來市場的需要,我就跟他們談,最后連人帶技術都收購過來,在香港我們沒有這樣的公司和技術被收購。因為香港的公司都很小,也不存在著分拆新公司的問題。但是OEM香港具有很大的優勢,目前在珠三角有6萬多家的工廠都是香港的工廠,以前是Made in HongKong,但是現在是現在叫做Made by HongKong。香港還是一個物流分配的渠道,這一點是很有優勢的,香港的物流業給香港的GDP貢獻是20%,解決的就業人口也是20%。
香港另外一個很具有優勢的是專業服務業,這就是會計業市場等等。其中一個例子是在2007年,在亞太地區有十大兼并案,其中九項都是在香港來進行計劃 的。因為香港是一個法律比較健全的社會,所以很多的兼并案他們愿意在香港進行操作。
另外,金融業也給科技公司提供了很好的一些支撐和服務,最后如果要上市的話,肯定也要通過會計行幫你來做。所以,大家可能去過香港,在中環地區,很多人說沒有去過,說中環有什么特點?我說中環可以見到三種人,第一個是銀行家,如果不是銀行家,可能就是會計師,如果不是銀行家也不是會計師,大概就是律師,香港現在大概有7000個律師行。這些人給香港的GDP貢獻目前是17%,我相信這個比例會不斷地加大。
這么一看,雖然我們說我們沒有自己的創新工業、創新企業,實際上香港的經濟發展也還算可以,GDP也還算比較高。我覺得很大的程度上,可能是這幾個方面做出了貢獻。所以,當我們走向新興市場的時候,可能我們要改變一個觀念,不是說我們整個的行業、整個工廠、整個企業全都搬出去,可能你發揮其中的企業、地區的優勢,照樣可以開拓一個新市場。比如說金融業,我們前任的院長是現在香港的財政管理局的局長,他現在做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開發新的金融市場。最近他最常去的地方,一個是俄羅斯,還有一個是中東,中東那邊叫做伊斯蘭基金。是不是恐怖主義,目前來說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相信應該來說對于鞏固和發展香港的金融業是有好處的。所以,比如說你就是有一個很有優勢的環節或者是元素,如果你用好的話,照樣你可以走進一個新興的市場。
香港有一些優勢也有一些劣勢,香港在找下一步應該往哪走?我覺得香港應該面向全世界,找一些跟香港具有互補優勢的地區做一些合作,有一些合作伙伴是珠三角和深圳那邊,我們現在叫做深圳香港創新圈。這個合作是不是可以取得效果,還需要一些分析。這是上次我們給深圳IT界的領袖學習 的時候讓他們填的問卷,比較一下香港和深圳在哪些方面有優勢或者是劣勢?;旧虾臀覀冊瓉淼姆治霾畈欢?,他們覺得企業要上市肯定到香港,要想進行專業服務,香港是最專業的,第三方的物流香港有優勢。原始的品牌香港和深圳差不多,都不是特別多,如果原始的設備制造,他們認為珠三角的國內的企業更有優勢。香港可能有6萬家,但是內地的企業差不多有60萬家,這個比例也是很大的。
衍生新企業沒有什么優勢,原始設計制造商我們普遍面臨自主開發的東西太少。技術并購和技術授權,這跟我們想象得不一樣,原來我想象深圳那邊有大量的交易,但是不是這樣的,華為和中興從來不給我們打電話,我們去主動找人家,人家不理我們,看不起我們這些小企業。珠三角跟硅谷相比,就是缺一個網絡,現在新的情況下,R&D應該變成C&D,我跟思科談的時候,他們是大公司和小公司有一個很好的平臺,大家知道在做什么,必要的時候就聯手推出一個產品。目前來說,在深圳方面做得不足,所以我覺得在創新文化方面,可能需要做一些文章。
在創投基金方面,深圳是有項目沒有錢,而香港是有錢沒項目,所以無論是深圳還是香港,大家在今后的合作方面有一些共同的問題需要解決,最后才能獲得真正的一些合作的成果。
后面講的開放式創新,實際上是我去年出的一本書的內容,叫做《香港創新》,所以我說一開始是香港制造,后來是由香港制造,現在香港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就是由香港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