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這個細節,是因為正好有個企業約我講授企業危機管理,所以滿腦子都是“危機隱患”、“潛在威脅”之類的概念。懸掛不起作用的標語、頒布不起作用的制度,在我們這個國度倒是司空見慣。如何給這種現象命名?我想到了“稻草人”,或者說這就是一種“稻草人”現象。
小時候在家鄉、工作后在山區,農田里的“稻草人”隨處可見,這些年常年往返于城市之間,“稻草人”見得少了,“稻草人”現象卻見得多了起來。這可能就是我們這個國度農耕傳統的傳承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遇見如下情形:
“此處嚴禁堆放垃圾!”招牌下面往往堆滿了垃圾。
“愛護花草,嚴禁穿越!”標語旁邊的綠化帶往往有條人行小道。
“此處嚴禁翻越!”嚴禁翻越的圍墻往往腳印斑斑。
“入廁沖水,違者罰款!”寫有這樣口號的衛生間往往臭氣熏天。
“嚴禁停車”的路段總是停著車。
“嚴禁代打卡”的卡鐘天天有人代打卡。
“嚴禁打架”的工廠總是有員工打架。
“嚴禁大聲喧嘩”的地方總有人大聲喧嘩。
“嚴禁遲到”的會場總有人遲到……
這些標語、口號、警語、禁言,與不起作用的“稻草人”毫無二致,故名之為“稻草人”現象。政府的公信力為什么越來越差?“稻草人”泛濫所致;企業的管理為什么越來越亂?也是“稻草人”泛濫所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其帶來的后果就是善惡不分、是非不明,混亂就會接踵而至。
當下“執行力”是一個熱門話題,政府在講,企業在談。為什么執行力低下?根本原因不在被動執行者,而在于管理者。管理者頒布的制度、規定有沒有可行性是第一步。制度、規定頒布之后,管理者有沒有認真執行的決心和毅力,能不能監管到位是關鍵!否則,公布的制度、張貼的規定沒有人跟蹤監管,它們與“稻草人”又有什么兩樣?農民種地,播下種子就不管了,擺一個“稻草人”去看田,他能有收成嗎?頒布一個規定,就等著人們去自覺執行,管理者則在辦公室睡大覺,能行嗎?
如何破解企業管理中的“稻草人”現象?張國祥老師建議:
制度本身必須規定監管者的責任。制度不能有效貫徹,首先追究監管者的責任;下屬違紀,必須追究上司管理不善的連帶責任;制度弄虛作假,對始作俑者革職開除,決不姑息。
對于當代人而言,“稻草人”不再具有絲毫警示作用。比如說那些懸掛在廠房上方的標語牌反而可能成為安全的隱患。安全意識不能深入人心,懸掛再多標語也無濟于事,時間久了,標語牌會砸下來傷人。從安全管理的角度,這類“稻草人”似的標語牌都在清除之列。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醒企業負責人:那些不負責任的管理人員,比起“稻草人”對企業更加有害!他們在員工面前做老好人,拿原則做交易,用企業的錢財送人情;對老板而言,他們就是十足的“稻草人”。他們不會為你處罰違章者、不會為你驅趕破壞者,得罪人的事,他們躲得遠遠的。如果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都做“稻草人”,那么這樣的企業離死亡就不遠了。因此,企業老板清除“稻草人”現象、清除“稻草人”似的管理者二者不可偏廢。
作者介紹 :張國祥,流程管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