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總把公司的幾項規章制度整理好后,立刻召開全體會議,把這些規章制度傳達下去。開完會張總心里輕松了許多,他認為這次會議將會加速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五個月后,張總發現員工并沒有按制度做。他詢問一個員工為什么不按制度做事,員工反而一臉茫然地問什么制度?這時張總恍然大悟,才明白制度并不是宣讀完就能夠執行下去的。后來他通過一些渠道和方法不斷地宣傳制度,并告訴員工執行制度有什么作用和意義,同時不斷督導,三個月后,員工都能按制度工作了。
在現實管理中,像張總這樣的管理者不在少數,他們只想一次性解決問題,不愿持續不斷地花費精力。有的公司在推行政策、制度、規章、條例的時候,開始熱幾天,熱過之后就冷下來,最終不了了之,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制定的制度就棄之不理。原因在哪里呢?馬克思對事物的認識及質量互變規律的闡述是:
1、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具有兩種狀態:量變和質變。因為任何事物都具有質和量的規定,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都是有限度的存在。
2、量變是事物存在期間的變化,是連續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產生和滅亡的變化,是間斷的顯著的變化。
3、量變和質變又是辨證統一的,它們之間的辨證統一關系就是質量互變規律。
(1)量變和質變相互依存: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是新的量變發生的前提。
(2)量變和質變相互包含:在事物的量變過程中,存在著部分質變的情況;在事物的質變過程中存在著量的擴張現象。
(3)量變和質變相互轉化:量變引起質變;質變產生新量變。如此循環,形成不斷地新陳代謝過程,質量互變規律就存在于這個過程之中。
在任何管理活動中,我們都要應用馬克思的質量互變規律基的本原理,從點滴做起,從細節做起,堅持不懈,日積月累,就會出現好的結果;反之如果不改變壞習慣,最終也會徹底壞透。這就是中國五行管理的蘋果原理。所以,管理在不斷變化發展,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學習質量互變規律,掌握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采用漸進的管理方式,既要注重管理的實際,又要抓住管理的核心。
隨機讀管理故事:《兩輛中巴》
家門口有一條汽車線路,是從小港口開往火車站的。不知是因為線路短,還是沿途人少的緣故,客運公司僅安排兩輛中巴來回對開。開101的是一對夫婦,開102的也是一對夫婦。
坐車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們長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進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號的女主人很少讓船民給孩子買票,即使是一對夫婦帶幾個孩子,她也像是熟視無睹似的,只要求船民買兩張成人票。
有的船民過意不去,執意要給大點的孩子買票。她就笑著對船民的孩子說:"下次給帶個小河蚌來,好嗎?這次就讓你免費坐車。"
102號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帶孩子的,大一點的要全票,小一點的也得買半票,她總是說,車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運公司交多少多少錢,哪個月不交足,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員民們也理解,幾個人就掏幾張票的錢。因此,每次也都相安無事。不過,三個月后,門口的102號不見了,聽說停開了。它應驗了102號女主人話: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為搭她的車的人很少。
點評:營銷是不見硝煙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競爭者之間比拼的不僅僅是價格、質量和服務,還有營銷哲學這樣深層次的東西。102號的做法無可厚非,101號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卻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們身邊無數的"傻人自有傻福"、"機關算盡太聰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還用多說嗎?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