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企業自主創新意識的不斷提高,中國企業專利的申請數量也在增長。但在專利運營中,如何在短生命周期的創新中突破自我、實現更大價值,中國企業還顯得較為稚嫩。
在中國本土企業中,深圳朗科科技公司是自主創新的領先企業之一。1999年,朗科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閃存盤技術,并獲得了中國計算機存儲領域20年來唯一的原創性發明專利成果。
如今曾經讓朗科引以為榮的專利盈利模式已經陷入困境之中。今年4月,朗科披露的上市后首個會計年度年報顯示,2010年,朗科專利授權許可收入僅為1138.87萬元,同比減少59%。2010年全年朗科在專利運營方面均沒有新增專利授權許可方,部分專利運營工作仍在談判中,部分在準備中。因此,與前年同期相比,專利運營收入的降低對公司合并營業收入及利潤產生重大影響。對此業績,朗科在年報中坦言,“2010年公司經營業績不太理想”。而在此之前,身兼董事長一職的創始人股東鄧國順已經率先辭職。
授權依賴癥
朗科公司的網站顯示,近年來,通過不斷與專利使用者的接觸和談判,朗科公司已經成功摸索出三套行之有效的專利合作商業模式,即專利授權許可收費模式、專利/芯片模組/解決方案相結合的運營模式,以及專利與制造結合的運營模式。
在2010年初創業板上市時,曾有券商分析師認為,朗科擁有閃存產品中的大多數核心技術,并已經布局固態硬盤等下一代存儲設備中的核心技術,是繼Intel之后擁有固態硬盤專利數量最多的公司。隨著朗科資金實力的增強,維權力度大大增加,預計2009~2012年,朗科專利授權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可以達到30%。
但當時也有人提出,專利盈利模式存在風險。“專利運營由于其毛利率極高,而具有較高的吸引力,但需要公司擁有對未來技術發展方向準確的判斷。”湘財證券研究員李元博在朗科科技上市不久后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
“企業擁有專利技術,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便擁有了對其他研發團隊的排他性和競爭力,從而可以從專利中獲取超額收益,這當然是件好事。”同濟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劉春彥副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事實上,世界著名IT類公司都積極發展專利運營業務,像IBM、Intel、高通等均有專門的專利運營團隊進行專利開發和運營活動。
不過,專利授權許可收入高達99.83%的毛利率,讓朗科在嘗到了甜頭的同時,卻也放松了在產品和生產能力方面的進一步拓展,給了其他企業迅速進入閃存市場的機會,并后來居上。
專利只是創新指標之一
“企業的專利,更多應該是市場開拓的輔助性手段,防止競爭對手的惡性競爭。”劉春彥說,“專利更重要的價值還是體現在產業化實施上,利用專利占領更大市場份額,確保企業自身的長遠利益。”
另一方面,對于緊握閃存技術,試圖樹立高增長、高利潤和創新技術公司形象的朗科,清華
經管學院中國工商管理案例中心主任助理劉麗娟也對其專利技術本身是否有市場前景表示了擔憂。
劉麗娟在一份公開資料中認為,朗科的專利體系集中于閃存的USB連接技術。雖然在招股說明書中,朗科強調了未來全球閃存的銷售量會繼續增加,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通信技術和帶寬業務的發展,網絡數據存儲和無線傳輸技術正日益替代純粹的閃存技術,閃存的增長趨勢正變得緩慢。
此外,專利本身的成長周期也是一大隱患。就專利盈利模式而言,專利申請、訴訟具有周期漫長、費用較高等特點,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專利收費大多數情況下需要通過訴訟予以解決,專利侵權人向專利權人主動繳納專利費的情形很少。因此,公司專利授權許可收入與公司專利維權策略、市場競爭環境、競爭對手行為、侵權行為方式等密切相關。因此專利盈利仍然可能呈現一定的不穩定性,進而對公司業績產生一定的影響。
“專利只是企業創新指標之一”,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戰略管理系教授武常岐認為,“創新還有研發投入、新產品的開發等指標”,企業在產品生命周期短的行業發展,就更需要持續的創新。
轉型路在何方
現有幾百項專利的朗科希望未來布局一個“專利帝國”,其專利盈利模式的榜樣是高通。這家美國企業是全球對專利授權最為依賴的企業。目前,高通擁有3000多項CDMA及其他技術的專利及專利申請,其核心技術專利超過600項;而在WCDMA的核心專利中,高通大約占了1/4。在高通過百億美元的年營收中,專利收入占有很大比重。而高通所構筑的專利壁壘,也讓手機廠商叫苦不迭。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專利授權成就了高通,但這種成功是建立在對產業鏈的過度開墾上,如今已經制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高通的專利授權費用收益已經達到極限,世界各地反壟斷的呼聲此起彼伏,歐盟委員會甚至成立了特別調查小組,一旦壟斷事實成立,對高通的罰金預計在10億美元以上,相當于高通年營收的1/10。此外,高通還要被迫大幅下調專利授權費。
已經感受到了強大壓力的高通,也開始考慮轉型,并將希望寄托在“智能本”以及便攜電視上。但業內普遍認為,缺乏服務意識及渠道經驗的高通,能否打響轉型之戰還未得知。
劉麗娟認為,轉型猶如接力賽,在產品和專利均有“掉棒”風險的前提下,朗科想做賣標準的一流企業,不僅要提升產品的銷售能力和專利技術的可持續能力,更要跳出圈子思考整體的產業布局。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認為,IT行業的特點是產品生命周期短暫。據了解,軟件產業周期為4~12個月;計算機硬件產品和電子消費產品為12~24個月,大的家電產品為18~36個月。“對企業來說,如果不把持續、快速創新作為一個強制性戰略,等到發現自己產品過時,企業的市場份額會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在新趨勢面前,企業要及時調整自己研發方向,“就像索尼也曾經在模擬技術方面做得很成功,也有很多專利,但在數碼時代卻被三星等企業追得很緊。”武常岐說,企業及時轉型,最需要的就是克服和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