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艾利·高德拉特(Eliyahu Goldratt),這位以色列物理學家及企業管理大師、TOC(Theory of Constrains)制約理論的創造者,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坐在他面前聆聽演講的上海企業界人士們,紛紛擺弄著自己的手指,搖著頭:究竟要處理多少事情,根本算不過來。
聽眾中的一員,某金融機構的大客戶部門總監李洋暗自計算,上星期剛走了一個得力助手,盡管自己做了很多挽留工作;主管本部門的副總下周要來上海,還得做好接待工作;一個下屬剛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需要去向客戶善后……
“在企業擔任職位越高的人越可能會發現,很少時間花費在常規事務處理方面,更多時間面臨著各種多任務處理。”高德拉特說,“不良的多任務扼殺了企業的效率,這正是制約管理的原因之一。”
公司高層們大量的時間精力都被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和問題占據,他們并沒有真正專注于最重要的事情,而這些多任務有時需要改變整個公司的方式和模式來解決。所以,TOC正在探索,教會高管如何找到公司發展的關鍵問題并對其全力以赴,教會他們放長眼光,不再把視野局限在未來三年內。
常識并不平常
用一句流行的話,高德拉特是物理學家中最好的管理學家,也是管理學家中最好的物理學家。
習慣用物理學的思維來理解企業生態現象的高德拉特認為,自然科學有一個信念,就是任何復雜事物,通過不斷挖掘就會發現,深層次的原因很少,甚至就那么幾個。這就像企業運營中總會存在形形色色的問題,像有許多個火車頭。管理者在所有環節都疲于奔命“救火”,卻收效甚微。許多的管理者都是“當局者迷”。
高德拉特的制約理論核心是,一個不管看上去多么復雜的公司系統,最終是由一個制約因素(或稱為瓶頸)所控制。制約因素決定了公司上上下下所有的問題。找到這個因素,讓其他環節都遷就它,為它“松綁”、“減壓”,公司改善便能卓見成效。
公司高管們的誤區往往在于不分對象地叫喊著“節省”、“改善”。而事實卻是,在瓶頸處浪費一小時,等于整個系統浪費了一小時,而在非瓶頸處節省一小時,不過是海市蜃樓。
在高德拉特看來,高管們沒有必要對細枝末節的單個流程優化和不遺余力地執行。忙碌的不一定有效率,如果整個系統的瓶頸沒有解決或者領導的決策與企業目標相違背,即使是再勤奮、再聽話的員工更出色地執行,也無濟于事。
“要分清公司哪些是瓶頸資源,哪些是非瓶頸資源。”產能等于或小于市場需求的資源為瓶頸資源,大于市場需求的為非瓶頸資源。因此,確保瓶頸資源的產出最大化,就確保了整個系統的產出最大。
而TOC執行的步驟是:第一步,找出系統的瓶頸;第二步,決定如何挖掘瓶頸潛能;第三步,其他的一切配合上述決定;第四步,給瓶頸松綁;第五步,假如第四步打破了原有的瓶頸,那么就回到第一步。
找到被扼制的瓶頸
在高德拉特看來,非瓶頸資源的利用程度并非由其生產潛力所決定,而是由瓶頸資源的需求決定。不能把系統中每一種資源都發揮到極致,追求局部效益的系統絕不是好系統。為了防止非瓶頸生產過剩,工廠可實施“緩沖管理”,避免非瓶頸制造出大量過剩的在制品。
隨著改善的持續,企業的制約因素在不同的環節游走,開始是關鍵生產環節速度太慢,后來演變成其他環節向它供應過度導致庫存堆積,一個制約因素解決了,再接著解決下一個,不斷重復上述步驟。最終,制約因素會轉移到企業外部。
既然瓶頸制約的問題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找到瓶頸制約并加強管理和改善呢?
30年前,高德拉特出版了《目標》一書,用小說的形式生動呈現了如何找到瓶頸和管理瓶頸的故事。一個瀕臨倒閉工廠的廠長羅格,在一個物理學家鐘納的指引下,用近乎常識的邏輯推理,解決了復雜的管理問題,壓縮了生產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最終改變了整個工廠以及整個公司的局面。
在這本小說中,高德拉特還創造性地把瓶頸管理的思想延伸到婚姻關系中。羅格在和妻子分居后說:“我坐在那兒,開始數著我所認識的每個可以約會的女人。誰會和我約會呢?我會想和誰約會呢? ”繼而發現了婚姻危機的根源所在。
此后,羅格開始試著和分居中的妻子進行約會,用其妻子的話說,“自從我們分居以后,實際上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反而更多。我的意思是,我們住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你好像視我為理所當然”,這是對瓶頸的改進。最后,隨著關系越發融洽,羅格說:“我很喜歡這樣,每日 晚上和茱莉一起重溫白天的情況確實也幫助我把問題融會貫通。”
由于《目標》中描述的羅格的工廠,生產秩序混亂、生產成本高、交貨周期長等,是當時工廠的通病,而當時企業的高管卻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降低成本”,并沒有找到阻礙工廠發展的瓶頸,TOC理論著眼于生產管理的改進,因而風行一時,《目標》也因此成為TOC的經典之作。
TOC管理和思維
然而,誕生于30年前的TOC理論,是否仍能指導今天的管理實踐?
“30年前,TOC只是應用于工廠生產領域。但是隨著TOC整個理論的演進和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單一把TOC理論應用在某一領域的情況越來越少,更全面地應用到銷售、市場、供應鏈等多個層面的情況越來越多。”高德拉特說。
比如鋼鐵行業,這個超過250年歷史的行業,始終面臨價格循環的周期問題,鋼材價格上漲時盈利,下跌時虧損。印度塔塔鋼鐵,也一直陷在這個循環中。所以塔塔決定,運用TOC改善公司運營,目標是使公司在鋼材價格下跌時仍然可以盈利。得益于TOC在市場營銷、研發等多個方面的作用,在2008年下半年鋼鐵價格進入低潮時,塔塔仍然獲得了正常年份80%的凈利潤。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喬治亞州的奧爾巴尼維修中心,主要負責定期維護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車輛。該中心有一套非常龐大復雜的系統,擁有十幾種不同的車輛裝配線。之前,它的紀錄堪稱“完美”——從未按時 交付過一輛車。在奧爾巴尼中心從2001年10月開始全面實施TOC一年后,維修周期下降了50%,所有生產線均按時或超前交付任務;由于庫存減少,占用資產數量也下降了50%,現在,他們甚至開始承接軍隊之外的車輛維修業務。
在談到與精益生產理論的不同時,高德拉特說,精益生產要求一種十分穩定的環境,而大多數公司都處在變化的環境之中。而且,精益生產相當龐雜繁復,它認為工廠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善的,這種思維和做法往往會分散管理層的注意力,讓他們把精力放在局部效率,甚至一些小事上,導致最終并未能真正給整個系統帶來效率改善。
“制約理論(TOC)是硬科學不是軟科學,硬科學是以比社會科學演進的速度更快地進行,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高德拉特說,就像物理學,牛頓在300多年前建立物理學的一個基礎,現在在這個基礎上,有更多的相關理論延伸出來,而牛頓最初發明的物理學基礎理論只是很小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