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制度經濟學研究者。
套用網絡經濟的技術術語,企業之間的分工構造出了一個互聯網(internet),而企業內部也在建設一個內聯網(intranet)。
企業組織理論的先驅人物巴納德曾說,“在人類的歷史中,顯著的事實是,協調的失敗,協作的失敗,組織的失敗,組織的解體、崩壞和破壞”。
商業社會中充滿風險與挑戰,每日 無數的企業在經歷著命運的變幻,或者創立新生、或是蓬勃發展、或是遭遇重大危機、又甚至破產關閉。
經驗研究顯示,絕大部分企業都早年夭折。
一項針對美國中小企業的研究顯示,它們中約有68%的企業在第一個5年內倒閉,19%的企業可以存活6〜10年,只有13%的企業壽命超過10年。1990年代,關于中國民營企業的生存狀態的調查顯示: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僅有3 ~5 年,60%以上的企業在創辦后不到5 年便歸于破產。
研究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5000 萬現象”:企業資產達到5 000 萬的時候,大部分企業快速走向破產,5 000萬成為一個企業成長的天花板。
但是少數公司存活下來,并保持了持續成長。比如,自1896年道瓊斯股票指數榜創立至今,在當時上榜的12家公司中,通用電氣(GE)是唯一屹立在指數榜上的公司。
像GE這樣實現了長期持續成長的“百年老店”,還有福特汽車、IBM、惠普、施樂、迪斯尼、可口可樂等等。
那么,這些企業是如何實現“基業長青”的呢?
在經濟理論中,潘羅斯教授的《企業成長理論》是探尋企業長壽奧秘的奠基之作。在她的理論基礎上,現代管理科學發展出一整套以資源、知識為基礎的企業核心能力和發展戰略的成長理論。由于對資源和知識的特殊組合方式,成功企業成功演化出類似DNA分子結構的難以復制和模仿的競爭能力。
然而,潘羅斯教授的理論只是從單個企業內部的角度討論企業成長的奧秘,而另外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具有核心能力的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關系。
這些企業之間的協同行為造就了一種新興的高成長產業集群,從而在特定的區域和產業領域形成了集群效應或者說網絡效應,比如硅谷、IT、互聯網、移動通信等。
在這些新興的知識前沿,一組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相互聯手,建立各種各樣的開放性的戰略聯盟并相互專利授權,不斷推動產業標準的升級。比如溫特制推動計算機標準更新換代,探索開放兼容的行業標準,在移動通信領域從3G到4G不斷探索開放兼容的行業標準。
根據我的觀察,現代商業社會被貼上了“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標簽,反映了現代商業社會“知識化”和“網絡化”兩大最顯著的變化。
所謂知識化,體現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上,企業的市場價值與企業資產的賬面價值比例越來越大。
一項研究表明,世界前20強企業中,企業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比高達20倍,前500強企業的平均比值也在8倍。現代企業的資產價值更多的不是有形資產而是一種由人力資本、組織資本、專利、品牌、商譽等共同的打造的特殊的知識組合,形成了企業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越來越網絡化,“協同競爭”、“戰略聯盟”日益成為企業成長的商業生態和必要條件。
事實上,現代商業組織正圍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之間和企業內部各業務分支之間形成網絡化組織。企業作為一種“實體”的特征被一種邊界模糊的網絡化組織代替。套用網絡經濟的技術術語,企業之間的分工構造出了一個互聯網(internet),而企業內部也在建設一個內聯網(intranet)。
綜上,基于特殊的知識組合的核心能力加上彼此之間的網絡協同效應,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要探尋的企業成長密碼,一種在不確定商業環境中持續生存發展的長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