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年底都是忙碌的時候。我們一邊用智能電話敲定網上禮物訂單,一邊還要把本該在11月份就完成的工作任務趕出來。我們會覺得忙得團團轉,但又很有成效,所以很為自己能同時做著這么多件不同的事而得意。其實,這種行為事實上會讓我們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的效率打折扣。
基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認知科學和新近對多重任務處理(multitasking)的研究結果,我們得知,同時進行多重任務的人反而做得少,而且會遺漏信息。當我們被諸如收看電子郵件等事分心后,還得花一定的時間(一般需要一刻鐘)再把心思拉回到主要的任務上,而效率則會下降40%,受到傷害的還有長期性的記憶和創造力。而創造力是和能否在大腦中記住不常見的多重關聯密切相關的一種技能。
我們的大腦中有數十億計的神經元,更有數萬億種銜接,但是,我們似乎依然不能同時進行多項任務。很遺憾,同時進行多重任務是不可能的,起碼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相反,我們所做的只是切換任務,我們的大腦選擇過濾何種信息。例如,如果你選擇了聽講演,那你的視覺皮質就不會那么活躍,所以,當你一邊在電話里和客戶交談,一邊在電腦上工作時,事實上你聽進去的話就會少很多。
那我們為何還要這樣做呢?
我們的大腦生來就對社會性的信息很敏感,無論這種信息是言語的還是非言語的。對于我們來說,知曉并改善我們的狀態,拓展我們群體的感知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任何于我們有益的信息都會得到自動的處理,即使我們想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也沒有用。
而且,我們有很強烈的欲望去擁有信息,因為這將使我們感覺安心。人們一般都會去收集信息,為的是證實本來就已經相信的東西。既然如此,多種來源的證實就會讓我們的選擇更有信心。但矛盾的是,信息的泛濫又會讓人不安,因為這些信息很可能相互矛盾,結果是我們繼續搜集更多的證實性信息。
我們該怎么辦?
科技上的需求將一直存在,問題是我們該怎樣來避免過多的負擔呢?
首先,努力讓自己在某一時間里只做一件事,如果可能的話,盡量專注于一件事,直到把它完成。如果注意力開始分散了(通常這種情況會發生在18分鐘之后),你可以換到新的任務上,但是,給自己一點時間記錄一下前一項任務完成到哪里了。然后你可以開始全神貫注于新的任務,同樣,這次也是盡可能地在新的任務上多花一些時間。
其次,適時地關上你的門。在“過去的日子”里,當人們需要在某件事上花大工夫時,他們就采取這種方法。如今,面對電子設備,如果你還希望保持自己的效率和創造性的話,這種方法就更為重要了。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別人知道這段時間你是用來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擾的。
第三,要承認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想一想哪些交流是值得讓你為之停下手中的事情的,哪些新數據又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當你在谷歌上搜索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只想進入那些證實自己想法的鏈接呢,還是那些對自己的想法具有挑戰性的鏈接。同樣,你要分辨不同的社會關系網絡,哪些是證實你的選擇,讓你覺得寬心的,哪些知識網絡又是挑戰你的想法,但因此卻能幫助你做出更好決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