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恩•韋伯,艾意凱咨詢波士頓分公司副總裁
無論經濟環境是否景氣,企業管理者都必須控制成本。董事會和股東們會要求企業管理者持續地削減不必要的開支,以便將節約下來的資源投入到回報最高的業務中去。他們的要求并非難以實現——即使是高利潤水平的企業,也常常存在著顯著降低成本的空間。只是,面對復雜的業務和變化的市場環境,要恰到好處地進行成本控制極富挑戰。
企業在削減成本時,不應該對各種開支不加辨別,“一視同仁”。如果企業管理者不分青紅皂白,把每一項看似多余的開支都削減掉,則很可能因削弱企業的競爭力而影響到銷售額,結果得不償失。反之,管理者應從企業戰略的角度出發來控制成本,避免損害那些決定企業核心價值的要素。
成本削減中的四大陷阱
許多資深的企業管理者們都自信能輕易地找出企業運營成本中存在的“贅肉”,然而,全憑主觀直覺削減成本無異于一場高風險的賭博。即使是那些最富經驗的成本控制高手,也同樣如此。管理者們極有可能會因錯誤地削減看似多余實卻重要的開支,導致企業在競爭中面臨比原先更嚴重的問題。
第一種陷阱——急功近利:是指企業管理者為了迎合近期業績指標(例如季報或年報)的需要而采取短期行為。為了使投資者滿意,首席執行官們和首席財務官們會要求部門經理削減成本以實現利潤指標。雖然這的確能在短期內降低成本,但是無法持久,被削減的開支通常在次年就會恢復。
對于企業而言,在較短的一段時間內削減某項開支而不影響運營并非難事。因此,像市場營銷、維修保養、人員學習 這樣的開支往往會首當其沖成為犧牲品。但是,企業如果不能為這些被削減的資源找到有效的替代措施,其長期的經營業績將受到影響。結果,企業為了重獲失去的資源,必將支出恢復到以往的水平。如運氣不錯,那么在缺失資源的恢復過程中,可能不會對企業產生實質性的損害。反之,這種短期的成本削減行為就可能迅速地破壞品牌形象,損害消費體驗,并導致其他無法挽回的后果——所有的這些最終將損害企業的價值。
第二種陷阱——墨守陳規:拒絕改變乃人之天性,沒有人喜歡改變,尤其是那些工程浩大,存在風險,需時較久或者在實現收益之前需要大量投入的改變。實際上,很多企業員工都習慣于墨守陳規,堅持其固有的低效高耗的工作流程——他們甚至能說服自己(和任何其他人),當前的工作流程是唯一可行的選擇。他們認為,任何對工作流程的改變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這些伎倆往往能成功地說服企業管理者轉而削減別處的開支。
例如,某零售連鎖企業的首席運營官堅持門店審計應當每月進行,他認為這樣才能控制庫存失竊的情況。而我對這家連鎖店的經營進行研究后,提出了一項可以節約數百萬美元的成本控制計劃:將審計周期從30天延長至90天,同時,對失竊風險最高的門店增加審計頻率。然而,最終那位COO卻沒有接受這個建議。這個例子說明了許多管理者本能地選擇不做或少做改變,結果放棄了明顯唾手可得的機會。
第三種陷阱——東施效顰:即盲目地學習其他企業。誠然,企業管理者通過比較自身與其他企業在采購、生產、分銷等環節上的運營狀況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提高效率。但是,在某一個環節上成本比其他企業高并不一定說明需要削減成本或改變工序。許多情況下,盲目的削減成本會影響客戶的消費體驗并且損害股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