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去年最火的學習
課程就是成本管理,而且三天收費高達一萬多元,聽課學員一場多達幾百人,聽眾不是總裁,就是高管。湖北有一家今年倒閉的企業去年派出了三十多名高管參加了這位專家的學習
。他們總計支出學習
費和人工差旅費六十萬元。這位專家可真是成本管理高手,推廣人員也真算得上營銷高手。這樣高端的課程,居然從一家企業忽悠了三十多人參加,相信一定賺得盆滿缽滿了吧?不然,為什么金融危機之后,專家就銷聲匿跡了呢?
把專家請到企業來講三天至多也不過五萬、八萬而已。用得著興師動眾、浩浩蕩蕩,傾巢出動嗎?三十多人從武漢分期分批遠赴上海聽課,聽課成本之外,來來往往五天時間,又要花費多少成本啊?哦,聽說他們是做航空運輸的,可能乘飛機不花錢吧!但無論如何,這個學習
主管的成本意識是太低能了點。無計劃學習
,不計學習
效果,一擲千金,這樣沒有成本概念和開支不加控制的企業不倒閉,那才叫奇跡!
無獨有偶,去年七月,我在一個晚宴上碰到一個知名民企的老板,他也是聽過成本大師講座的人。他談起大師的講課仍然意猶未勁激動不已。當場許諾也給在座的總經理和人力資源總監計劃
去上海學習,我的朋友阻止了他。他剛從武漢那家公司過來,他專門找三十多名高管就學習收獲現場答問。結果大家除了幾個激動人心的故事記憶猶新以外,實在沒有學到一點可以在企業落地生根的技術和方法。據說武功的名稱倒是記住不少。
有趣的是,第二天,人力資源總監將他老板聽課的大綱給了我。哎呀,乖乖,還天龍八部呢!葵花寶典”、“九陰真經”也赫然在目!仔細一讀,的確不同凡響,全世界的管理和方法名稱都在上面。三天時間煉就成本管理的絕世武功,手起刀落,砍掉成本,企業無本萬利,誰不想擁有?難怪聽課者趨之若鶩!金融危機就快來了,先知先覺者們提前做好了御寒準備有絕世武功者,天寒地凍也凍不死。多么蠱惑人心的課程!不知是畿語,還是巧合,下半年,經濟危機就席卷而來,不少企業真的砍掉了成本,他們不再有任何支出死掉的企業是勿需支出的。
我還是那句老話:管理從來沒有錦囊妙計!特別是企業成本管理更無捷徑可走,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張國祥老師的成本控制觀如下:
一、 成本控制從年度計劃開始
我到任何一家企業都要了解一下成本控制即預算情況,得到的答復都是沒有預算。沒有預算的企業能控制好成本也只能是巧合。其實沒有預算的企業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粗算,還是細算的區別而已。每個企業都要制訂全年計劃,全年計劃就是總預算。總預算準確與否關鍵就在各下屬單位和部門認真不認真。年度計劃的制訂路徑可能各不相同,但基本原則還是一樣的。那就是年度計劃既是企業戰略目標的分解,也是上年實際完成任務的提高,再加上對今年企業內外環境變化及其發展趨勢的預測綜合得出。
預算一定要全員參與,絕不能少數人憑空捏造、想當然得出。預算如果廣泛征求了員工意見,形成年度計劃之后,又能分解到人頭,那樣執行起來就容易實現。“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標”,只有年初落實到人,年終才能落到實處。
成本控制從年初制訂計劃開始,既包括經營指標,也涵蓋費用開支預算,如學習
預算、招聘預算、接待預算等等。
二、 無計劃開支必須專項審批
不少企業制訂年度計劃只有幾條經營指標,高度濃縮,惜墨如金,不像講話稿洋洋灑灑、長篇大論。一到經營現實,各種請示報告紛至沓來:要錢、要錢,多數請示是要錢。企業錢多還好,做老總或老板大筆一揮,給錢就行。遇到經濟危機、或者是資金短缺,那還不愁煞老板?導致這種局面的根源還在老板本人,為什么不在年初就做好詳細預算呢?
原來,年度計劃只有經營指標,只有賺錢目標而沒有投入指標。企業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投入最攜、回報最大化。沒有投入,企業怎么運轉?沒有成本,那不人人可以當老板?或者真的可以砍掉成本?天方夜譚!如果企業沒有在年初制訂各種費用預算,事到臨頭又必須開支時必須履行審批手續,不允許先斬后奏。其實就是補做一次預算。
預算全面、計劃得當的企業是沒有那么多“額外開支”的。一是企業早就預計了這筆開支,二是企業對各種不確定性支出早就定好了各級崗位員工“相機行事”的標準,或者是早就定了費用額度控制指標,在額定范圍內,只要你能完成經營目標,錢你怎么花都行!這多么省時省力。
三、 成本控制關乎企業戰略、關注細節
成本控制關乎企業戰略。有沒有這種認識是區分成本意識強弱的試金石。也是成本控制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在企業管理中有許多本末倒置的現象,其中最突出的要數成本控制。我發現好多企業在報銷問題上控制嚴格,嚴格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從來只有員工少報銷、沒有企業多付錢的情形出現。老板暗自得意:我找了一個多么好的管家!有人就因為報銷不公憤而辭職,三天后砍傷了財務總監的胳膊。可惜砍掉的不是成本,老板還要為此支付高額的醫藥費和賠償費。
成本控制無疑要關注細節。什么細節是應該關注的?哪些又是可以忽略的?這個問題很重要。否則就會出現“撿到芝麻、丟了西瓜”的現象。成本控制要關注不起眼的小事,又要著眼企業發展的大事!這絕不矛盾。當然也絕非易事。
成本控制需要全員參與,參與時盯住細節、盯住瑣碎的小事。不浪費一張紙、不浪費一滴油,隨手關掉燈、電、水的開關,隨時提醒使用可以利用的舊物,隨時提出減少支出增加回報的建議……人人杜絕浪費,日積月累就是一筆可觀的收益。
成本控制要有戰略眼光,要永遠考慮回報最大化。投入增加一倍,回報增加雙倍甚至十倍百倍,哪一種投入更合算,懂得加減乘除的人都能判斷。在市場空間巨大的前提下,擴大規模無疑是最好的成本控制,規模越大成本越低。誰都知道規模采購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做管理的人,永遠不要盯住員工花了多少錢,而是要盯住他賺了多少錢。通常情況下,投入與產出是成比例的。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有些企業費用報銷的繁瑣程序。請問:對報銷單據的多重審核能為企業帶來一分錢的收益嗎?報銷時只要他的主管認定開支屬實且不超標,財務人員就給他報銷好了。這有什么不妥?
四、 沒有時間控制,成本控制終將失敗。
接著上邊的報銷審核講。我們一遍又一遍的審核要不要花時間?我們的時間成本要不要計算?中國人多,好像時間也多。君不見中國的會多、扯皮多,為一毛錢的小事吵翻天的經典案例我們也沒少聽沒少見。時間果真不值錢嗎?
我想請教一下,在沒有實現與績效掛鉤的企業,我們是按什么標準計算員工工資的?按出勤率。出勤率是怎么得出的?不就是按天嗎?一天八小時,一小時多少工資……這是不是我們多數企業計算工資的標準?
我們為什么不把時間成本納入成本管理的范疇呢?要知道時間上的浪費才是最大的浪費!
同樣,無論我們的績效考核方法多么先進,沒有時間成本的考核和控制,再多的投入都會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