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如下:
在以往的華人社會,家族企業通常是“任人唯親”,家長式管治,目標是將家族事業代代相傳;綜觀國家政治方面,亦自古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國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圣賢明君身上。由此可窺見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治”觀念根深柢固。
隨著世界經濟大同,東方傳統與西方理念正面交鋒,中國人希望藉提高道德修養帶來廉潔善政,管治以人為本,法中有情;西方社會則對人性比較悲觀,首先假設人是自私及損人利己的,故以法制衡,違法必究。孰優孰劣?各執一詞。
但觀乎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騰飛,道德觀念卻每況愈下,道德重整又談何容易,相信法治精神將越來越受重視。曾經盛極一時的“科龍”企業1993年已在香港上市,其創業老總潘寧談及香港與內地經營環境差別時說:“在香港不需要結識官員,百分之百時間可用于市場和業務,回到內地,你非應酬不可”,一言道破中國“人治”狀況對經濟發展的掣肘,同時更證明香港健全法制之可貴。
“法治”在辭淵中解釋為:“以法律為治國依據,如立憲制度稱法治,對人治言。”中國近代史上雖多次立憲,但法治觀念仍未深入人心,值得中國人反省深思。
在企業管治中,習慣“人治”的中國企業常常礙于人情,難以賞罰分明,發生過失亦不愿承擔,不敢面對現實,甚至拖延隱瞞,導致惡化。反觀西方企業作風現實,一旦發現對公司不利,大刀闊斧解決,看似毫無人情味,實乃企業生存之道,正如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物競天擇”、“汰弱留強”,看似殘忍,實質上卻有效推動了社會進步。
近代社會發展驚人,各行各業對人才的專業要求越來越高,家族公司若想跟上時代潮流,必須在體制上確立“法治”而非“人治”,才能吸引優秀人才為公司效力,以現代化管理模式,確保公司屹立不倒。李嘉誠先生能成為華人首富絕非僥幸,端賴其高瞻遠矚,以高薪廣聘專才,知人善任,集中外管理模式之優點,建立優秀的人才團隊,使家族公司成功邁向國際知名大企業。
以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來看,營商中的人脈關系固然重要,但終將會被專業知識所取代,希望法治能在中國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