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回憶,他一生得到的最重要建議是在他20歲初入行時。那年他在法蘭克福一家大報任外交事務與商業版編輯。當他提交擬寫的頭兩篇社論稿時,總編只看了一眼就把文章給扔了回來,斥為“簡直一無是處”。三周后,總編把德魯克叫進辦公室:“如果你今后三星期里還不能徹底改進的話,就請另謀高就吧。”德魯克就此事件得到的教訓是,人家雇用你是為了要你干活。要么做好,要么走人,就這么簡單。(當時學習 、指導之類的,還很稀罕。)
對于經理人,德魯克的一個關鍵建議是,用好你的時間。他考察過千百個各界的主管,有些十分外向,有的異常內斂;有的特立獨行,有的中規中矩;有的酒量驚人,有的滴酒不沾;有的和藹熱忱,有的冷若冰霜,總之,個性、偏好千差萬別。德魯克發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個共性相當明顯,就是“善用時間”。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者的時間屬于組織,而不是屬于他個人。 管理者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在于他能用所能控制的一點時間來處理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最先做。
德魯克繼續揭示,事半功倍的秘訣,在于關注機遇的發掘要重于問題的解決。其中十分困難的,是怎樣關注重要然而不緊迫的事。因為不緊迫,貌似不重要,得不到足夠關注,從而延誤戰略機遇,常常是任何個人和組織受到挫敗的根由。
時間的分配,特別是關注力的分配,是明智決策的大題目。關注力,不妨比作時間的“密度”,或稱單位時間的功效,是人類在決策和選擇過程中最為緊俏的資源。至于關注力的分配及其成效,不僅關系到組織的效益,而且簡直關乎個人的界定,你之所以為你——你之有別于他人,可以從你分配自己關注的事和人的組合得到判別。
A .馬爾凱女士,施樂公司董事長(前CEO),她得到的受用無窮的建議,幾乎像是趣聞軼事。她在達拉斯組織的一次客戶早餐會上,有位名叫布萊克的客人,是一家物流管理公司的總裁。出身德州牛仔、白手起家的布萊克,有極強的能力應對環境變化,而且快人快語。他走上前去向馬爾凱建議說:“當事情變得太復雜,令你手足無措的時候,要按順序考慮三件事:先把母牛從溝里給拖出來;然后,搞清楚母牛是怎么掉進溝里的;最后,得想方設法不讓母牛再掉進溝里。”
當時的施樂公司正岌岌可危,怎樣才能死里逃生,讓馬爾凱非常頭痛。從母牛的寓言中,馬爾凱似乎得到了頓悟,便立即著手照此展開工作,并向團隊傳播這個簡單可行的理念:第一件事,是力求生存下去;其次,要弄清楚發生了什么,汲取教訓;然后,制定規則,及早發現問題的苗頭,不再重蹈覆轍。
母牛的寓言,現在已成施樂公司領導團隊的口頭禪。馬爾凱說她敢打賭,“布萊克先生絕對不會想到,他講的故事對一家大公司的扭虧為盈竟會有如此偉大的幫助。”
A . 雷富禮是寶潔公司的CEO,他1977年加入公司,第六年上卻打定主意要離開寶潔,因為他忍受不了寶潔當時令人窒息的官僚作風。他當時的上司,主管肥皂業務的多諾萬給了他終身受用的忠告,“你這是在逃避。你如果沒有勇氣留下來改變現實,那么換了下一份工作你還是會逃避的。”這話讓雷富禮很受震動,最終留了下來。他回顧道,打那以后,當感覺到事情不對勁時,他就會說出來。只要大膽說出來,并下決心去改變,就可以有所作為。
兩年來的經濟崩塌,讓許多業界名流形象遭損甚至蒙羞。可安迪·格魯夫從英特爾公司董事長和CEO退下來好幾年了,但他的影響卻進一步得到推崇,這非常不簡單。格魯夫說,他所得到過的最佳建議,來自他最喜愛的老師紐約市立大學的施米特教授,“某些事被認為是‘盡人皆知’,其實往往意味著誰都還沒真正把它搞明白過。”追溯事物的最基本原則,把對事物的認知建立在對基本事實的掌握及其分析的基礎上,施米特建議所啟迪的獨立思考和決策的能力,影響了格魯夫一生。而他無論是職業生涯還是個人幸福,也一再驗證了這句話。
格魯夫十多年前被確診患上了前列腺癌,那可是40歲以上男性的第一殺手。醫界普遍相信,對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動手術;醫療小組也敦促他做手術。格魯夫再次啟動了施米特建議。他思忖,前列腺癌的手術療法似乎已是“盡人皆知的常識”,是否真的搞明白了呢? 于是決定親自來做番研究。在比較了各種治療方法的結果數據,深入分析之后,格魯夫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由此避免“挨一刀”,逃過了一劫。
(作者系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商學院教授,美國華裔教授學者學會(南加州)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