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觀點整理自劉偉在CMF季度論壇(2024年第三季度)上的發言
一、宏觀經濟形勢總體判斷
根據去年12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4月30日政治局會議對今年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以及7月30日政治局會議對上半年經濟工作態勢和宏觀政策的研判,今年我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并呈現出向好的回升趨勢。
第一,從GDP增速來看,今年1-6月,GDP增長了5%,總規模超過61.8萬億元人民幣。據CMF報告預測,三季度的增長率可能接近5%。按照這一增速,預計前三季度GDP總額將超過90萬億元人民幣。相較于美國、日本和歐盟,中國經濟在疫情之后開始復蘇,經濟增速的恢復相當顯著。
第二,從失業率指標來看,今年上半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總體保持在5.1%,低于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政策目標。由于在校大學生7-8月畢業季期間進入就業市場,會對就業統計口徑產生結構性的影響和變化,預計7-8月這一指標略有上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就業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中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大約可以提供240萬個就業崗位。從目前的數據來看,5.1%的失業率符合政策目標預期。
第三,從國際收支來看,即進出口情況,2023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向下拉動國內生產總值0.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4%。今年上半年以來,進出口有明顯改善,1-6月,貨物進出口總額211688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出口121298億元,增長6.9%;進口90390億元,增長5.2%。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30909億元。服務進出口總額35980.3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出口14675.8億元,增長10.7%;進口21304.5億元,增長16.4%;服務貿易逆差6628.7億元。
消費方面,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萬億元,增長3.7%。投資方面,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5391億元,同比增長3.9%。出口方面,貨物進出口總額211688億元,同比增長6.1%。從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與去年相比,今年的經濟增長更為均衡,因為去年主要依靠內需,出口是負增長。
二、中國宏觀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去年12月經濟工作會議主要概括了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二是部分產業產能過剩;三是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四是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五是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基本延續了經濟工作會議五個方面的概括。4月30日政治局會議將“部分產業產能過剩”調整為“企業經營壓力較大”,并將“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調整為“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所以,當下中國宏觀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供給需求的雙向沖擊和國內國際風險疊加。
在需求沖擊方面,今年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始終圍繞“有效需求不足”這一核心問題。從GDP平減指數來看,中國實際GDP增長速度持續二十多個月(即7-8個季度)高于名義GDP增長速度,反映出總需求疲軟已經形成一個較為長期的趨勢。
從消費需求來看,中國市場規模龐大,這得益于我們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持續增長的新增人口。即便出生率有所下降,2023年仍有超過900萬的新生兒。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5969億元,按照匯率換算成美元,在世界范圍內屬于名列前茅的超大經濟體。因此,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仍然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從動態角度來看,正如CMF報告中所指出的,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呈現出邊際遞減的趨勢。2023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為8.2%,2023全年下滑至7.2%,今年1至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下降至3.7%,與去年同期相比顯著下降。考慮到中國春節在年初,因此消費通常在上半年比下半年要高,所以第三季度的增長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基于以上數據,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能否得到消費需求的支撐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消費增長的關鍵在于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對其的預期。1-6月,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義增長5.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3%,高于同期GDP的增長率。但城鄉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1元,同比名義增長4.6%,實際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同比名義增長6.8%,實際增長6.6%。由于農村居民存在大量的生產性支出,收入并不完全用于消費,所以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關鍵在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長率長期以來低于GDP增速。中國居民部門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為37.2%,相比之下,與我們類似的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為51.3%,發達國家為58.4%。這體現了宏觀層面的結構性問題,國民經濟循環(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再生產)存在堵點,消費與生產難以匹配,收入水平的增長也存在問題。
導致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居民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就業。雖然我們的就業指標總體表現良好,符合政策目標,但結構上存在問題。今年8月,16至24歲勞動力的失業率為18.8%,而政策目標為5.5%。根據經驗,這個年齡段的失業率通常不超過政策目標的三倍,是可以承受的,因為其中有部分是自愿失業。但如果超過三倍,就說明出現了問題。如果16至24歲勞動力的就業率不能得到充分支持、就業質量得不到保障,不僅會影響他們個人的消費,對整個家庭消費的影響也非常大。
從投資需求來看,由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優勢,在反周期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體制和政策手段更好地進行逆向調整,實現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的有機結合。投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從微觀到宏觀層面,我們具備相應的制度條件。
當前,我國的投資規模較為可觀。今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5391億元,同比增長3.9%,對經濟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投資的增長率正在下降,2023年一季度增長率為5.1%,第二季度為3.8%,上半年平均在4%以上,今年上半年顯然低于去年同期,反映出收緊趨勢。從結構上看,今年1-6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6%,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0.1%、11.7%,說明投資結構有所改善,產業結構正在升級,技術密度和資本密度不斷加大。
但投資主體主要是國有經濟單位,去年國有經濟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超過了7%,明顯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今年上半年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6.8%,也顯著高于全社會的3.9%。
去年,民營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0.4%,而今年上半年升至0.1%,表明市場力量的調動并不充分,投資支撐力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存在問題。截至今年前8個月,民營企業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占比為51%,而前幾年該比例為58%,其持續的較慢增速導致累積的存量比重發生變化。
在供給沖擊方面,房地產等行業的企業盈利能力受到影響。房地產業主要經濟指標大幅下滑。2024年1-6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收入利潤率為5.41%,2021-2023年分別為6.81%、6.09%和5.76%。企業應收未收賬款增速較高,進而企業對市場預期不樂觀。
在外部環境方面,特別是美國有可能進入新一輪的降息周期,對全球經濟恢復和中國的影響的不確定性進一步上升。
三、政策建議
接下來,我們需要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并提高宏觀政策的一致性,例如財政政策,包括支出政策和收入政策的一致性。去年,擴張力度加大,今年繼續延續了擴張勢頭和強度。擴大財政支出是為了刺激經濟。但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長率6.4%,稅收收入的增長率為8.4%,而GDP的增長率略高于5%,這表明財政收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收緊。今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和兩會都在強調宏觀政策需要保持一致性。今年政策調整后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5913億元,同比下降2.8%,全國稅收收入94080億元,同比下降5.6%,而非稅收入21833億元,同比增長11.7%。這一數據可能體現了地方政府的反應,我們需要進一步關注宏觀政策的一致性。
其次,在貨幣政策加大力度的同時提高其有效性。目前,M2和M1的剪刀差正在擴大,M2和社會融資規模都在30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今年6月,M2增速下滑到6.2%,為歷史最低值,說明貨幣投放出去后不能形成有效需求,反而形成未來通脹的潛在壓力。所以,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隨著技術改革、產業變革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相信我們的供給和需求能夠更加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