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385元、370元。折合升價,全國平均來看,92號汽油每升上調0.3元,95號汽油每升上調0.32元,0號柴油每升上調0.31元。這是國內成品油價格迎來年內第10次上調。以油箱容量為50升的小型私家車計算,車主加滿一箱汽油將多花15元左右。與此同時,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揚。
在眾人皆說通縮的時候,這條消息尤為引人注目。
讀過我這一段時間文章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有兩個觀點我最近在翻來覆去地講。第一,我不贊成用放水的方式來刺激經濟,甚至也不贊成那種不惜一切代價救經濟的說法。第二,在解決通縮問題的同時,要警惕通貨膨脹。因為畢竟那么大的M2擺在那里,中國現在不是錢少而是錢多的問題。其實,這兩個問題是一個問題:別弄得要解決的問題沒解決,反倒弄出個通貨膨脹來。
無論認同還是不認同通縮的說法,有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大家都承認的,這就是巨大的M2的存在。數據顯示,到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已經達到287.3萬億元。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中國不缺錢,只是不知道錢去哪里了。也就是說,我們的貨幣供給其實是很充足的,而缺少的是流動性。雖然M2流動性偏弱,但它反映的是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而所謂的通縮問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那為什么這么多年貨幣超發,卻沒有導致明顯的通貨膨脹呢?我覺得主要是兩個因素,一是我們有房地產和股市這兩個蓄水池。二是整個社會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
如果沒有這兩個因素,在貨幣嚴重超發的背景下,通貨膨脹隨時可能起來。
我曾經講過若干年前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去一個城市,出租司機抱怨本地房價高,買不起房。當時大約是一萬一平米吧。我當時問了他一個問題,如果房價降一半,你買得起嗎?他說,還是買不起。我說,那算了吧,你也別罵了。讓他們炒房子去吧,如果他們用這個錢來炒大米大白菜可麻煩了。這說的就是蓄水池的作用。
但到現在,房地產已經無法起到蓄水池的作用,股市也好不到哪里去的。
壓住了通貨膨脹的另一個因素就是過剩。簡單說,通貨膨脹就是錢多東西少。前面說現在是錢多,但問題是東西更多。現在是什么東西都過剩,這哪會有通貨膨脹的機會,降價促銷還來不及呢。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更不用擔心資本的力量把某種商品價格炒上去了。因為,無論你想炒什么,都會面對一個你難以撼動的巨大體量。
那是不是只要基本背景是過剩,就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呢?也不見得。最近一段時間,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升,化工、鋼鐵等工業品以及白糖等與人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產品漲幅巨大,有些甚至較年內低點上漲超過70%。在國際市場上,石油的價格在上漲,大米價格在飆升。這使得人們有理由擔心成本推動型通脹的出現。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即使是在過剩的背景下也是可能發生的。
還要注意到的是,即使是在總體過剩的背景下,局部性短缺也會出現,由局部性短缺引發、由資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也完全有可能發生。無論是通縮還是通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通縮是貨幣退出流通。而之所以退出流通,要么是在過剩背景下的流通中無利可圖,要么是因局勢不明而處于迷茫狀態。當資本結束迷茫,同時商品出現局部短缺,制造局部短缺是完全可能的,特別是在糧食和某些生活必需品方面。
人們都說,通縮比通脹更可怕,其實,最可怕的是滯漲。
我前些天說過,日本盡管經歷了漫長的經濟衰退,但期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沒有出現明顯的下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社會動蕩。原因何在?在停滯發生前人均國民收入已經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在進入停滯期后物價大體保持穩定,可能是兩個重要原因。
舉一個例子:“牛肉飯”是日本當地用作為衡量日本通縮的指標之一。1990年,日本知名連鎖快餐巨頭吉野家的一碗牛肉蓋飯售價為400日元,而在2020年,同樣一碗牛肉蓋飯的價格只需要352日元(折合約22元人民幣)。當然,經濟學家可能將其稱之為通縮,但在老百姓的眼睛里,就是物價穩定。
有人可能會說,在面臨通縮的今天,這么擔心通貨膨脹是不是有點杞人憂天?其實不然。我最近一直在強調,在進入過剩時代的時候,中國需要從投資主導型發展轉向消費主導型發展。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是老百姓的購買力。如果發生嚴重通貨膨脹,就會使本來就低迷的老百姓購買力再受打擊,其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