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經濟信息社舉辦的“數字化大講堂”活動上,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圍繞“數字中國的頂層設計與實施路徑”進行了專題授課和系統講解。他指出,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對經濟產業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并將在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汪玉凱認為,全球正處于數字化3.0時代,呈現出三方面顯著特征:一是數字化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結構,平臺成為經濟增長的“新物種”,數據成為經濟增長的“新能源”,互聯共享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價值;二是數字化的滲透力和穿透力幾乎無處不在,沒有一個主體可以游離于數字化浪潮之外;三是數字化水平成為評價的新標桿,具體而言,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生態、數字消費者、政務在線服務率、社會數字化率等五個維度成為評價國家、城市或地區的新標準。
“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整體框架進行布局,是國家層面首次對數字中國的內涵和外延作出了較為清晰的描繪,為數字中國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蓖粲駝P認為,在數字中國整體框架中,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暢通數字資源大循環是兩大重要看點。
汪玉凱指出,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網絡強國在數字中國的大框架下不能各自為政,首先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和謀劃,打通中間可能存在的孤立狀態,充分利用基礎設施資源。
“公共數據是可以產生價值的。未來經濟社會的數據要大量流動,不流動就難以產生價值。”他認為,政府和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首先要流動,但流動不一定意味著都要交易。對于可以交易的數據,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價值應該進入公共財政。同時,數據資源在流動、交易的過程中需要有制度約束,相關領域的基礎制度亟待建立。
對于當前數字中國建設存在的問題,汪玉凱重點從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化應用、產業數字化、數字安全保障等方面進行了闡釋。
“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分布不均衡,并面臨很多重復建設的問題?!彼赋觯瑬|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能力強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則相對薄弱,“東數西算”工程有助于促進地區間數字基礎設施的相對平衡。針對數據中心重復建設的問題,汪玉凱認為,地方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要統籌推進、打通共享,避免形成信息孤島。
就數字經濟的應用而言,各地區數字化的創新力度和應用水平也存在較大差別。一方面數字產業化能力不強,核心數據產業的能力還相對較弱;另一方面產業數字化動力強大但成效不顯著?!皵底只诟鱾€領域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深化?!蓖粲駝P說。
關于數字經濟的邊界、內涵和統計,汪玉凱認為,目前數字產業化的界定較為清晰,而產業數字化方面則存在不少盲區,科學準確計算工業、農業、服務業經過數字化轉型后增加的產值具有較大難度。
對于數字中國的實施路徑,汪玉凱認為,在戰略層面,要按照夯實基礎、賦能全局、強化能力、優化環境的戰略路徑來推動建設,全面提升數字中國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措施層面,要加強整體謀劃,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機制、保障資金投入、強化人才支撐等方面統籌推進,把各項任務落實到實處。